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12-20 22:51:13  浏览次数:389次  栏目:高一语文试题

标签:高一语文试题大全,http://www.170xue.com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卷,http://www.170xue.com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本文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方法,生动表现出“我”对乡村无比亲切的感受。

  D.本文着重阐述了乡村与城市的辩证关系,提醒每个出身农村的城里人不要忘记乡村铁质。

  E.本文语言畅达,富有表现力,整散结合,把作者对乡村的情感表达得质朴而又动人。

  10.从全文看,第6段中“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不仅仅限于“是否要寻回乡村的铁质”,还应该包含其它内容,请写出其中的一点并就此谈谈你的思考。(3分)

  (三)默写 (5分)

  【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11.(1) 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______________,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4)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青树翠蔓 ,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6)______________,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www.170xue.com

  (四)阅读以下作品,完成第12-15题。(6分)

  山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12.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是《      》。(1分)

  1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
  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B. “况属”二字,起着承接、递进的作用,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再展开一个更为阔大的画面。

  C.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草木摇落的悲秋之境。

  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14.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3分)

  ①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几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A.如被冰雪(       )

  B.成以其小,劣之 (       )

  C.取儿藁葬(       )

  D.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

  1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亦不复以儿为念成以其小劣之

  B. 掩口胡卢而笑因而化怒为悲

  C.成视之,庞然修伟成然之

  D.审谛之,短小,黑赤色屡撩之,虫暴怒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18.选文第2段“斗鸡”这一情节写得很精彩,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赏析。 (3分)

www.170xue.com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9分)

  ①苏州府治东,旧有学,废为文信国①祠。祠之西数十步,有僦?屋半间以居者,补履先生也。人持败履往,则为补治,得钱以自给。先生少未尝读书,目不识字,以补履所入,从人问字,识一字则馈以一钱,后遂能遍读群书。门内横白板三四尺,置乱书杂旧物其上,其屋壁间亦多古书。以是从之游者,慕其好学,皆称之曰“补履先生”。

  ②其读书略观大意,未能深造也,然一言感触,辄黾勉服膺?,大要以不欺为本。与人言辄引之于善,娓娓然若悬壶泄水也。里中童子有来就学者,不问修脯④,往往多至二三十人,然不加督责,任之而已。以故未久辄散去,散则补履如故。

  ③卒年七十有五。姓钱名近仁,昆山人。

  (取材于清代汪缙《补履先生传》)

  注:①文信国:即文天祥,曾封为文信公,故称文信国。?僦:租赁。?黾勉服膺:牢记在心勉励奋进。④修脯:旧时称送给老师的礼物或酬金。
  
  19.称“补履者”为“先生”,从文中看,是因为(1分)

  20.对“与人言辄引之于善,娓娓然若悬壶泄水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和人说话,总是把人带入向善这个话题,娓娓动听,口若悬壶。

  B.和人说话,就要把人带入向善这个话题,滔滔不绝,口若悬壶。

  C.与人交谈,总是围绕着引人向善这个中心,娓娓动听,口若悬壶。

  D.与人交谈,总是围绕着引人向善这个中心,滔滔不绝,口若悬壶。

  21.“补履先生”被视为 “市井奇人”,综观全文,概述他 “奇”的具体表现。(3分)

  22.有人说在读书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重读“补履先生”的故事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你是否赞成这一说法,为什么?(3分)

  二写 作 40分

  23.根据以下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题目:这很有意思

上一页  [1] [2] 

,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