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8:55 浏览次数:861次 栏目:高考备考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⑦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
(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景润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总是受人欺侮,是因为他只知道演算数学习题,不愿和同学们交往。
B.第④段中陈景润曾任职的那个中学的领导对厦门大学的校长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言外之意,是想了解大学如何培养高材生的问题。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被国际上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E.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6分)
(4)文章以“数学家陈景润”为题,却写了陈景润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www.170xue.com12.(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选B、D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A项,文中第②段,瘦削、弱小、内向,家庭条件差是他受欺负的原因,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B项,是那位领导对陈景润教学能力的不满。由第④段厦门校长的“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等内容推知。D项,由最后一段可知,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应是“陈氏定理”。
(2)他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坚韧而勤奋的、对数学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①有理想有追求: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②坚韧而勤奋:他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③卓越贡献:攻克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3)以前陈景润被人歧视与后来被国内外著名学者赏识和赞叹作对比;外国数学家用大型高速计算机与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作对比;陈景润在中学任教时的那位领导对他的不满与厦门大学校长的对他的赏识作对比;身体的病弱和不顾一切的研究精神作对比。
(4)观点:这样安排非常合理。理由:①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涵,真实全面地展现了陈景润的生活和性格。②从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厦门大学校长给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埋下了伏笔。③从主旨上,不能胜任中学数学老师与在数学领域有重大贡献作对比,说明不要被暂时的不顺而吓倒,要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13.B
解析:A项,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情感色彩不对。B项,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符合语境。C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合语境。D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褒贬不当。
14.D
解析:A项,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B项,搭配不当,将“增多”改为“增加”;C项,“组成成分主要是木炭、各种果壳和优质煤等配置而成”句式杂糅,去掉“配置而成”。
15.B
解析:这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议论的中心是“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从“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句的陈述主体、句式和关联词“不止”可见下一句是⑤,以下是具体论述,第④句领起②⑥①句,第③句的“这些辉煌的记忆”承接第①句。
16.(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2)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17.宽容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宽容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宽容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18.立意指津: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样的哲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论是什么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优势。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坚定信念,不怕磨难,顽强拼搏,都可以成就人生的辉煌。以这样的哲理感悟为基点立意行文,便是切合材料主旨的。
,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模拟试卷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