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考备考高考语文月考练习题及答案(三)

高考语文月考练习题及答案(三)

12-20 22:58:55  浏览次数:751次  栏目:高考备考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高考语文月考练习题及答案(三),http://www.170xue.com

七、(60分)(注意: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廖晓义在谈到“绿色奥运”时说到:我理解的绿色是深绿,所谓深绿应该包含心灵环保和生命环保,因为我们知道实际上当前恶劣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造成的,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应该成为环保的着力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www.170xue.com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怡”应为“饴”;B.“jiáo”应为“jué”;C.“兰”应为“蓝”。

2. 【答案】B

【解析】即使,表假设;虽然,表转折,①上下句是转折关系,故排除C、D。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穿:穿过,连通。出生:从母体中生出;出身:个人早期经历或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身份。③是说王先生的身份,故排除A。

3. 【答案】A

【解析】A项,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B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或情况。望文生义。C项,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贬义词。用在这里褒贬失当。D项,釜底抽薪:比喻着力克服、消除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应为“雪上加霜”。

4. 【答案】C

【解析】A. 宾语残缺,“就”后面缺乏相应的宾语,应为“就……一事”或“就……的问题”。B. “缓解”与“负担”搭配不当。D. 表意不明,有歧义,“记者的问题”可能是记者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记者提出的问题。

5. 【答案】C 

【解析】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性,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6. 【答案】A

【解析】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7. 【答案】D

【解析】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D项“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8. 【答案】C

【解析】C项“论”:判罪。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卒定谳,论罪如律”是说陶元淳不畏强权,依法审判、定罪。

9. 【答案】A

【解析】用筛选法。不是直接写陶元淳的排除,如④⑥;不是写他“关心民生疾苦”的排除,如③。③是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④是侧面描写元淳为官刚正不屈;⑥是元淳之子陶正靖所为。

10. 【答案】B

【解析】B项:“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错。原文是“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坐不检验失实”是说总督定了他“检验失实”的罪名;“会赦免”指朝廷大赦天下。

11. 【答案】(1)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

(2)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

 【解析】赋分要求:1.“得分点”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得分点:(1)译出大意给2分;“廉”(考察,查访)、“私”(私下,偷偷地)、“揭”(诬告,揭发、告发、诽谤学科网(www.zxxk.com)--国内最大的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等也可)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下车”(官吏到任)、“劾”(弹劾)、“何以”(以何,凭什么)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之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被任命为广东昌化知县,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赋税徭役,把各种实物田赋统一为交稻米,把应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赋上。裁减、革除各种杂税,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统一了测定物体轻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对此感觉很方便。城中居民,原来不满百家,到此时户口渐渐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乡间,详细询问百姓疾苦,亲切温暖如一家人。

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贿赂陶元淳被拒绝,就造谣诬告他。总督石琳下令琼州总兵会同审讯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书中说:“私人的揭发不应该交付审讯,守备的大臣不应侵犯地方官的职守,(你们这样做)必将会压制执法的正气,让办事的人灰心。我应当放弃官职来保全政体,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让州县蒙羞。”当初审讯这场官司时,黄镇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闯入崖州官署,元淳按着桌案怒叱道:“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务,守备竟敢命令甲士劫持,这是藐视国法。”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说:“崖州虽有余虎,却敌不过陶公一怒。”总督最终因为元淳性情倔强,就以不认真考查,审理不合实情为由将其治罪,恰好赶上大赦而被免罪。总督又想在对官员进行三年政绩考核时趁机罢免他,巡抚萧永藻刚被任命,说道:“我刚上任,便弹劾正直的官吏,(将来)靠什么率领(管理)下属呢?”替元淳在总督面前说话,总督才罢休。

元淳生活非常节俭,为官时每日只需供应一束韭菜。元淳喜欢结交读书人,常常讲学论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没被允许,最终因积劳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对超过的田赋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级官吏请示,请求免除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儿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最终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这些超额的田赋。

12. 【答案】(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4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2分。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李诗中春柳和秋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诗以柳自喻”即要结合诗人笔下柳的特点来解读;曾诗中写景与议论融为一体,“曾诗以柳喻人”即从柳的形象特点中可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属于炼字型。答题模式为:(手法)+含义+作用或表达效果(对主题或形象的作用)。

【诗歌赏析】李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高考语文月考练习题及答案(三)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