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考备考高考语文月考复习题及答案(一)

高考语文月考复习题及答案(一)

12-20 22:53:02  浏览次数:369次  栏目:高考备考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高考语文月考复习题及答案(一),http://www.170xue.com

5. 【答案】C

【解析】A 项中,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个性解放,这一点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B项错在“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的表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毫无关系,表述属于无中生有;D项中,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学的架构是“儒道互补”,而非“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

6. 【答案】A

【解析】“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错,根据文意,“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而“个性精神”随“新文化运动”而来。

7. 【答案】D

【解析】原文倒数第二段末说“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因此,“完全有别于”说法绝对,“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说法错误。

8. 【答案】D

【解析】A项,白:禀告,课本中有“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的句子。B项,居:过了,经过,课本中有“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的句子。C项,首:告发、检举。

9. 【答案】C

【解析】C项,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译为“来”、“用来”。A项,前者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后者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B项,前者副词,可译为“于是、就”;后者介词,表凭借,可译为“经由、通过”。 D项,前者副词,可译为“就”;后者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对照句分别出自课文《劝学》、读本《苏武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陈情表》。

10. 【答案】B

【解析】据原文第2段“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可知,不是骂了主考官,是戏为大言,陈亮当时也无官无职,且何澹也是曾经的主考官,所以不存在罢免。相关的“免”应解释为“贬退”。

11. 【答案】(1)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征召陈亮到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用他。

(2)最后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陈亮)虽然与文公交往,但是文公并不了解他啊。最早了解陈亮的人竟然是区区的一个郡守周葵,这是多么奇怪的事!

【解析】(1)关键点:“更”“诣阙”“榜”“故事”“擢”。(2)关键点:“虽”“知”“乃”以及“者”“哉”等句式。

【参考译文】

陈亮字同甫,是永康人。出生时眼睛里有异样的光芒,为人很有才气豪迈不群,爱好谈论兵法,论述评议滔滔不绝,写几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曾经写作《酌古论》,郡里的太守周葵看了后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一个国士!”到了周葵执政的时候,朝廷的士子禀告事情时,周葵一定让他们向陈亮行礼,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豪杰。

隆兴初年,(宋国)跟金国签订和平协议,国人很高兴能有这样休养生息的机会;唯独陈亮表示不赞同,于是上呈《中兴五论》,奏章送入朝廷,(皇帝)没有答复。陈亮围绕钱塘城察看,感叹地说:“钱塘城将要被水淹没啊!”大概是因为钱塘城的地势低于西湖吧。淳熙五年,孝宗即皇帝位有十七年了。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召请陈亮到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用他。皇帝亲近的大臣厌恶陈亮的直言不讳,于是皇上就颁下都堂审察的诏令。陈亮等待诏令十天后,再次到皇宫上书。皇帝想要授予他官职,陈亮笑着说:“我是想替国家开创数百年的基业,哪里是想借此来换取一个官职呢?”于是渡过长江回到了家乡。整天与同县的狂放的士子饮酒,醉酒后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有一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这件事向刑部侍郎何澹告发。何澹曾经担任考试官,黜免了陈亮,陈亮愤愤不平,屡次在言语中轻慢何澹,何澹听到后怀恨在心,就把这个情况写下来禀告上司,陈亮因这事在大理寺受审,受到鞭笞拷打,被打得体无完肤。孝宗了解陈亮,等到官员上奏请旨的时候,就说:“陈亮这事是秀才醉酒后胡言乱语,哪里有什么罪过!”便将(治陈亮罪)文牍丢到地上。陈亮这才得以免罪。

过了不久,陈亮的家奴杀了人,凑巧被杀的人曾经侮辱过陈亮的父亲,那家的人因此怀疑事情是由陈亮指使的,便将他告到官府。于是将陈亮的父亲囚禁在州里的监狱,属台官认为陈亮的案情很严重,便将他交由大理寺处理。当时丞相王淮明白皇上想要救活陈亮,而辛弃疾、罗点等人平常就看重陈亮的才学,所以援救陈亮时特别用力,(陈亮)才能不被处死。

没过多久,光宗考试进士,拿礼尔政刑等关键问题询问进士,陈亮用君道师道来作答。当时光宗不朝拜太上皇孝宗(重华宫),群臣接连不断地劝谏,光宗都不听。听了陈亮的策对,就很高兴,认为陈亮的话有益于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陈亮被考官列为第三名,光宗亲笔破格提至第一名。后来知道提拔的是陈亮,就非常高兴。孝宗住在南内,宁宗(宋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住在东宫,他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高兴。陈亮被授予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签书的官职。还未到任,就在某天晚上死去,年仅五十五岁。

陈亮的志向在经国济世方面,重视诺言,人人都能看出他的赤胆忠心。虽然是一个平民,推荐士子恐怕没有谁比得上他。家中只有中等的家产,是个才能特异家境贫寒的人,他就这样生活一直没有改变。去世以后,叶适向朝廷请求,将陈亮的一个儿子补授为官,但是朝廷没有这样的先例。

李卓吾(李贽)说:“最后了解陈亮的人是叶适,(陈亮)虽然与文公交往,但是文公并不了解他啊。最早了解陈亮的人竟然是区区的一个郡守周葵,这是多么奇怪的事!堂堂的夫子朱熹反而用章句之学来衡量陈亮说他眼光粗豪,可悲呀!士子只担心不粗豪啊,真正的精明细致是从又粗又豪中产生的呀;如果不粗豪,就都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士子。”

12. 【答案】 (1)颔联写春夏之交,在风雷雾雨之后,新笋破土而出,如龙角戢戢而动,如虎豹初露斑纹。(2分)诗人用比喻将雨后春笋写得有声有色,动态十足,表现了对它的热爱,也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2分)(意思对即可)

(2)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曲折复杂的心理:第三联写只要竹林常发出新笋,就无虑顿顿吃素,每食无鱼;第四联则写不要把竹笋全吃了,应该留下一些,让它生长成竹,因为我们还要靠它障日遮风。(2分)表达了诗人对竹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分)(如果答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希望后继有人济世救民”也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回答景象(意境)时先描写画面(结合诗句),再回答作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表达出怎样的情感)。“龙蛇戢戢”和“虎豹斑斑”是形容上联所说的“春蔬”,即标题所说的“笋”,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2)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颈联的“此君”指“竹子”,尾联的“丁宁”通“叮咛”,“渠”是“它”的意思。根据诗意,不难看出作者的爱竹情结。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创作的关键在于立意。意当存高远,立意高则格调高尚。“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片心。”李商隐的《初食笋呈座中》以笋象征有志青年,抒发了诗人护“笋”的愿望,可谓意存高远。这首诗的立意与李商隐有类似之处,其关键在于尾联,“须留取”以“障日遮风”是其“意”之所在,表现出诗人保护济世之才的意愿,也可以说是意存高远。但遗憾的是李先而曾后,缺乏新意,缺少创新。立意同样高远的诗怎样分出高低上下呢?应从谁说得更深切上来区分。李商隐的“重如金”,比“障日遮风”说得更含蓄,更深刻;“忍剪”,要比“但使”“长有子”“须留取”说得更急切。是着眼点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结果,李商隐写这首诗时还年轻,切身感受更深切,这也是曾几所无法达到的。

13. 【答案】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 齐彭殇为妄作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勿以恶小而为之  疏影横斜水清浅(每句1分,共5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高考语文月考复习题及答案(一)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