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考备考2017年天津五所重点中学高三语文联考卷

2017年天津五所重点中学高三语文联考卷

12-20 22:53:02  浏览次数:405次  栏目:高考备考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2017年天津五所重点中学高三语文联考卷,http://www.170xue.com

  D.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文学依然没有被边缘化,依然没有死亡,这是因为文学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庞大的读者群。

www.170xue.com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追和陶渊明诗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停留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先君命辙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其孰能讥之乎?

  C.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三十日不还,则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自以为不若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1.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 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 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借苏轼追和陶诗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2012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五所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

  语文试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8页,用蓝、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2分)

  答: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答:                          

  (3)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3分)

  答:                          

www.170xue.com

  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

  唐庚


  (一)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二)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

  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

  【注释】此诗唐庚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 (公元1112 年)。栖禅山,又名孤山。位于惠州西湖之西南,宋时孤山四面皆水。

  (1)其(一)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意象?(2分)

  答:                          

  (2)其(一)第三、四句中“失”和“得”的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3)《四库全书总目》评此诗为“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请赏析其(二)中“摇”“紫”二字的妙处。(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2)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逝者如斯,         。(苏轼《赤壁赋》)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

  太白山读树

  张长怀

  ① 起先,我只是简单地以为爱树是人的天性。公园里,人们倚树留影;庭院中,人们栽树美化;道路旁,人们植树遮阴;居室里,人们将树桩做成盆景点缀其间。

  ②自从游了一次太白山,生平第一次看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原始森林,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从脚的丈量、手的触摸、目的审视、身的感受中,我才对树有了立体的认识。

  ③进入太白山南麓,路旁有株直径约一米的大树,人称铁甲树。同行的林业专家介绍说,铁甲树就是刺叶栎,生长极慢。因为它材质坚硬,刀砍斧斫不易断,故有“铁甲木”之称。这株铁甲树树龄在2000年以上,干上苔藓斑驳,枝繁叶茂。大家携手丈量周长,齐声感叹它的伟岸。看它,就如同阅读一本“树书”,观览一行历史,拜谒一位久经风霜的哲人。它摒弃了世俗的喧嚣,走过了薪炭的误区,超越了鸟雀的聒噪,将坚定、勇敢、矢志不移写在了大山的岩隙里。

  ④告别了铁甲树,进入原始林区,别是一番景致:空中,叠翠百丈,遮天蔽日;地上,巨树密排,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树石依抱。这里的松树最多,大都长在石头夹缝之中,或者长在腐朽了的落叶上。只要有一条石缝或是一层薄土,松树都能落根立身,而且向不同方向伸展枝翼,塑造各种形象:有刚直坚强的“参天松”,有招手示意的“迎客松”,有蜿蜒曲折的“苍龙松”,有难分难解的“连理松”,有三树五树同根的“结义松”.

  ⑤松树林最大的地方,在海拔1800米处的凉水井。这里简直就是松的世界:路从松林内经过,庙在松林里修建,鸟在松林间鸣唱,金丝猴在松林中荡秋千……阳光从松树间照下来,变成了一条条“光线”.周围静得出奇,独行的人走在松林中如果大喊一声,会把自己惊出一身冷汗。同行的朋友趣解“松”字:“松”为万“木”之“公”,既“老”且“尊”,真是字如其树,树配其字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2017年天津五所重点中学高三语文联考卷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