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562次 栏目:高考备考
2010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闸北区模拟试卷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②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③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④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唯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⑥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⑦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⑧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与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⑨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选自《择死与择生》,略有改动)
1.说说第⑦节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3.简述屈原“择死”的原因。(2分)_
4.下列是有关屈原、司马迁的判断,选出其中错误的一项:(2分)( )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离骚》是他的一首政治抒情长诗,对后世影响极大。
B.司马迁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自创了一种全新的体例——“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屈原自沉汨罗后,百姓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表达崇敬与缅怀。于是,千百年来,此习俗代代相传,成为至今仍在沿袭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此言出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5.生与死是生命中最大的主题。联系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在中华文明史上,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请再各择一例,并略作阐述。(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沿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④有那么一瞬间,我倒真希望自己是一个孤行者,骑着一头牦牛,带着简单的行囊,一步步地向前走,让高原贯穿身心,直至身心融化在那无限的广博之中。我太想亲近青藏高原了,很多年前在家中的书房里就弄清了它的由来:6500万年前,是地球历史上的新生代,亦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时代,这时,恐龙和那些海生的无脊椎动物都灭绝了,郁郁葱葱的被子植物群覆盖了大地,始祖马出现了,温驯的乳齿象、重脚兽在草丛间觅食,凶猛的剑齿虎吼叫着冲进乳齿象群……这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还是另一种样子,中国和印度之间隔着广阔无边的古地中海,土耳其和波斯是这片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欧亚古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南美洲和北美洲还在大西洋的两端遥遥相望,新生代蓬蓬勃勃地开始后,地表上的各个陆块进行着轰轰烈烈地升降、漂移和接合,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结合了,阿拉伯半岛携着土耳其离开了非洲大陆,海水涌进了分离的陆块中间,红海诞生了;南北美洲则奋力游过万里大洋渐渐相连。……又是数千万年年过去了,弱小的四肢纤细的始祖马进化成形体高大、腿壮蹄硬的现代骏马;古象家族又出现一个种类——剑齿象。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已呈现今天的模样,所有的陆块在经过剧烈的碰撞、拼接之后归于沉寂,这时,已是距今200万年了,古猿在非洲悄然登场,繁荣的灵长目时代kai始了。
⑤然而,在地球的这一隅,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地壳却在进行着热烈的新一轮的演变,茫茫的古地中海早己消失,空旷的洋壳不堪印度板块和欧亚古陆的挤压,向着欧亚古陆地俯冲而去,在俯冲带,地壳缩短了,分层变形、分层加厚,青藏高原便这样均衡地朝上隆升起来。
⑥地球再次被喧沸,像是呼应,与此同时,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均是绝世之风景。
⑦研读地质的历史,你会觉着远比人类的历史要惊心动魄得多,人类的民族兴衰、朝代更迭与大自然的海陆变幻相比是那样微不足道。看呵,海水退去了,两大陆块凶猛地挤撞着,此起彼伏的造山运动,裸露的洋壳俯冲、升腾而成高原……
⑧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此时,地壳的隆升过程依旧没有完结。
⑨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博之中,你逃不掉,跑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看着,海拔
⑩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受,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11于是,高原人的宗教里有了神山圣湖的内容,佛教进入西藏后便印上了强烈的地域色彩,或者说,高原人将这种教派深深地浸入这块土地,让心中的神占据了每一组山系,每一座山峰,神们飘灿的面影融入挺俊的高山,百年之后,神就是山,山便是神。藏传佛教因而显得宏大而广博了,神秘的西藏高僧面对雪山圣湖长久的禅坐,终于获得了彻悟觉醒的神圣时刻,那一刻,空中现出七彩虹霓,大地因开怀大笑而微微颤动,所有的国度都没有战争,太阳光温柔恬静地照耀着这个世界最寒冷沉寂的地方,没有人心生恶意念头,没有灾难袭向老人和孩童,高僧知道了自己来自哪里,又将到何处去,看到了思想和魂灵在风中无羁无绊地飞翔。远处寺庙里的诵经声随薄雾浮荡在圣湖之上,高僧睿智的目光使之化为雪峰之巅恢宏的合唱。
12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去浸染自然,超越自然。
(节选自《拜谒高原》)
7.第②节与第⑨节都有对高原的描述,请说说二者的不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第④⑤⑥节的内容(不超过15字);通过这些文字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3分)
9.“佛教进入西藏后便印上了强烈的地域色彩”,这种“地域色彩” 具体表现在:(2分)
(1)
(2)
10.本文的文题为“拜谒高原”,从作者的角度,谈谈对“拜谒”一词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本文的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是一篇纯粹的游记体散文。
B.文中使用的“高原”、“西藏”、“青藏高原”均属同一概念。
C.神往、震撼、敬畏构成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并以此贯穿始终。
D.“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被高原“击溃”,不仅是我的“生理反应”,尤其是我面对高原时在心灵上、精神上所产生的巨大的、无法承受的震撼所致!
E.文中展示的6500万年以来地球的演变与高原的形成,用一个成语表述,就是“沧海桑田”。
F.在作者心中,高原是博大的、神奇的,并浸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人类在它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那样无奈!
12.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出它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天行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易》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4)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望天门山》)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7)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8)两人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四)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14.元曲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其中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是_________。(填写两个人名)(2分)
15.对这首曲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数枝红杏,闹出墙围”化用了唐代诗人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B.柳丝、莎茵、红杏、青山——这些物象带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秋天。
C.“归去来兮”——吟罢此句,自然联想起诗人陶潜;而本曲的题旨也就蕴含其中了。
D.本曲语言自然流畅,画面清新诱人,用典不露痕迹,含义深邃悠长。
1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向往?试作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吴王将许之。子胥言于吴王曰:“天以越赐吴,勿许也。”种还,以报勾践。勾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勾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于吴王。种顿首言曰:“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日:“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战者逆德也 ( ) (2)卑辞厚礼以遗之 ( )
(3)其卒王霸 ( ) (4)请间行言之 (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 不出,火且尽
B.争者事之末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 何不试之以足
D.乃见大夫种于吴王 陈胜吴广乃谋曰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
(1)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
译文:
(2)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
译文:
20.联系选文,简析吴、越两国的君臣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是与选文有关的判断,选出正确的一项。(2分) ························( )
A.选文之事,涉及战国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历史。
B.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劝,使越王勾践获得喘息的机会;此后越王“卧薪尝胆”,终于反败为胜。
C.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文种的表现令人敬佩:他两度出使吴国,使计利用太宰嚭;并在勾践绝望之时以言相劝,望吴王重整旗鼓!
D.范蠡是越王的谋臣,但在越王灭吴之后,功成身退。传说他携带美女西施隐居江湖,后来成了富甲天下的“陶居公”。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4分)
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宋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⑤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
22.《追和陶渊明诗引》中的“和”应读___________________;“引”表明文体,是_____________的意思。(2分)
23.第②节概述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2分)
24.“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就是深深敬佩陶渊明,想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宋保持晚节的原因啊!
B.这就是深深愧对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原因啊!
C.这就是深深敬佩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原因啊!
D.这就是深深愧对陶渊明,想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来保持晚节的原因啊!
25.从篇幅上看,“引文”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一;联系第②、③小节,说说引用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叙述苏轼和陶潜作诗的背景,其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 作(70分)
27.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以下是2010年“雷人语录”两则:
①“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成功的标志!”——顶着“打工皇帝”光环的唐骏,在陷入“学历造假”漩涡时,对媒体如是说。
②“感谢你爸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夺得东奥会冠军的周洋曾表示: “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些”。这番率真朴实的表白,令许多人为之感动;可是,国家体育总局于副局长很不爽,于是有了上述这句“名言”。
(2)请以“幸福的含义”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2017年闸北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