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04:04:57 浏览次数:996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案
第十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的例题,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六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2.把小数化成分数。
0.7 1.5 0.375 0.75
二、新授。
1.引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倒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倒数的意义。
(1)口算下面各题。
问: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
计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教师说明: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所以我们就说,上面每个算式中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倒数的定义。教师板书: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教师指出倒数的两个条件:
①两个数。
②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例如: 和 互为倒数, 就是 的倒数, 的倒数是 。
(3)讨论: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是倒数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说明: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
和 和 和 和
指名说出“为什么”?
(5)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3.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出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3)讨论:
2的倒数是多少?
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得出: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教学例题。
写出 和 的倒数。
第一小题:让学生讨论怎样写,教师板书:
第二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再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23页的“做一做”题目。
使学生明确:
求自然数的倒数要先把它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再按调换分子、分母的方法来求倒数。
求带分数的倒数要先把它化成假分数,再按调换分子、分母的方法来求倒数。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作业
练习六第3~6题。
第一课时: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68页例1和例2,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4+6÷3 30÷[(3+2)×3]
2.让学生说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后算中括号。
二、新授。
1.导语。
这一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教学例1。
出示例1 。计算
说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
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让学生把算式用文字叙述出来。(2分之1加上5又3分之1除以1又3分之1的商,和是多少?)
问: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两级,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板书:
(5)让学生继续完成。
(6)学生把每一步认真检查,看是否都对。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计算
(1)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这个算式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2)问:第一步算什么?(小括号里的加法)
第二步算什么?(中括号里的乘法)
第三步算什么?(除法)
(3)让一学生到黑板板演。
学生计算时,教师巡视检查。
提醒学生: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不公要注意运算顺序,还要注意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必须分清什么时候需要通分,什么时候需要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4)让学生说一说每步运算是什么?
(5)学生检查:
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
每一步计算是否都对;
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4.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同时一起算。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9页上的做一做。
(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后再计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共同研究了什么?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的第1~5题。
第四课时: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77页-78的例1和例2,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两地相距18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2.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两周修了5千米,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 。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
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 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 千米。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白:第一种用方程解应用题;第二种用算术解应用题。第一种思路是按照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第二种思路是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答。
(4)完成课本第77页“做一做”题目。
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方便些?
tag: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案大全 - 小学数学教案
相关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 更新
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