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1:13 浏览次数:359次 栏目:高一语文试题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封:边境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
2.下列为省略句补上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公从之。(烛之武)辞曰
B.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C.若不阙秦,(晋)将焉取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侯)乃还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D.②⑤⑥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5.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16. 这阕词的主要意思是( )
A.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B.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描绘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D.描绘了壮美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17. 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③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②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④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A.②④①③B.③①②④C.④②①③D.②③①④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
18.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试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