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1:13 浏览次数:359次 栏目:高一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B
【解析】A.篙读“ɡāo” 。C.畔读“pàn” 。D.斓读“lán ”。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B
【解析】B项,xuē,jié,qiè。A项,chuò、luò/lào、huì;C项,fǔ/pú、pì、ɡāi;D项,yǔn、xià/hè、chà/zhà。
5.【答案】A
【解析】B项中,“弩马十驾”改为“驽(跑不快、劣)马十驾”;C项中“出人投地”改为“出人头地”,意思是“才学或地位高出众人,显于当世,高人一等”;D项中“乐不可知”为“乐不可支”,意思是“高兴极了”。
6.【答案】B
【解析】A项,“珠光宝器”应为“珠光宝气”。C项,“暗剑难防”应为“暗箭难防”。D项,“暴燥”应为“暴躁”。
二、语言综合运用
7.【答案】(1)赞同改为“珍珠桥”:易写易记,朗朗上口;水似珍珠,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或赞同保留“砧杵桥”:内含古诗文典故,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富有生活气息。)
(2)赞同改为“茅台市”:符合经济时代的特征;加强了对地方产品的宣传,因为“酒好也怕巷子深”。(或赞同保留“仁怀市”:仁德播后世,关怀流四方,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具有浓厚的历史感。)
8.【答案】内容符合主题给2分,语言通顺给2分,有文采给2分。不足35个字或超过45个字,酌情扣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
9.【答案】1.A 2.A
【解析】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应有恨”是典型的豁达语,此词纵横天上人间,笔锋自是奇逸。
2.A项,开头四句是借明月提出疑问,进而探索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并无赞美明月之意。
10.【答案】(1)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2发)次句是写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三四两句是写人,共同表现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地表现了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表现出作者行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四、名句名篇
11.【答案】(1)驽马十驾 (2)俯察品类之盛(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4)同是天涯沦落人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如今有谁堪摘
12.【答案】(1)不耻下问 惟有饮者留其名
(2)江月何年初照人 东篱把酒黄昏后
(3)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成由勤俭败由奢 似诉平生不得志
五、文言文阅读
13.【答案】1.D 2.A 3.B
【解析】1. A、B、C三项中补出的“之”分别作动词“止”、介词“以”、动词“与”的宾语,而D项中“为”(认为)的宾语是“大王不取”,其间不应加“之”。
2. “西向”即“面向西”
3. 联系全文事件发展脉络及情节间的关系。
14.【答案】1.C
2.B
3.B
4.(1)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叫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2)于是秦王拔剑刺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解析】1.C项的“坚”,应为“剑插得紧”。
2.A项,“既”均为“已经”,“……之后”;B项,“因”,前,于是,后,依靠;C项,“而”,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故”,均为连词,所以。
3.B项“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错,应是为了衬荆轲。
15.【答案】1.D
2.D
3.B
4.C
5.(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1.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2.D项应为“秦伯”。
3.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4.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16.【答案】D
17.【答案】C?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
18.【答案】1. 表现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抒发作者强烈的悲愤之情。
2.D
3. 反复、排比、比喻。控诉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和资本家的野蛮残酷。
4.B
19.【答案】1.作者描绘了一幅和平优美的景象,目的是和当年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现纳粹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沉思考。
2.参观者从最初默默匆匆地走过到步履沉重,他们“呆望”着毒气室和焚尸炉,“浑身发抖,毛骨悚然”,进而“惊叫”,“不忍卒睹”,“憋得喘不上气”,变得“跌跌撞撞”,以至“相互恳求地对望”,认为“够了”。这些情绪的变化富有层次,而且极其强烈。但是作者的描写极为克制,几乎是不动声色。但是正是这样,形成了巨大的欣赏反差,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参观者所经历的情绪体验。
3.反衬,以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雏菊花在怒放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4.(1)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2)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蕴涵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了文章主题,深刻揭露了纳粹的罪恶。
八、作文
20.【答案】郑人用“纳凉”的办法来“防露”,历来被当成笑柄。其实生活中与郑人思维方式相同的人并不少见,当然也有许多人的做法正好与之相反。寓意是要适应客观环境变化,不断更新理念,推进事业发展。
九、文言文基础
21.【答案】DF
【解析】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
22.【答案】C
23.【答案】C
【解析】C项,“所以”表示原因。A项,“其”,前为“还是”,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后为代词,指郑国。B项,“微”,前为“没有”;后为“轻微”。D项,“于”,前者为“对”;后者为“比”。
,吉林一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试题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