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8:55 浏览次数:236次 栏目:高二文言文
(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C.余下齐安的船,要去临汝,并且大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
D.余下的船从临安出发,并且大儿子苏迈要去饶州的德兴县
5.不是“余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D.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6.对这一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到绝壁下,作者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令人可怖。
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说明山由钟名。
试卷答案:
一、
1.C 2.B 3.C 4.D
二、
1.B 2.D 3.A 4.C 5.“何以”,“始妾事其父”
三、
1.B
2.第一定律指出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实际上,每一个事件同样具有维持原来状态的性质,表现在处理这样的事情时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定律指出了外界作用力与自身质量对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影响程度。事实上,对任何事物的变化,内在的因素都是起根本性作用的,而外界因素不过是提供一定的变化条件罢了。
第三定律指出了物体间作用力的相互性。应该说,这是由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了的。在社会现象中也有这方面屡见不鲜的例子,像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影响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影响着经济基础;社会实践决定了社会认识,社会认识反过来指导着社会实践等等。
总之,自然界与社会有着共通之处,哲学便可以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关系。
四、
(一)1.B 2.A 3.A 4.C 5.C 6.C
(二)1.C 2.A 3.A 4.C 5.D 6.C
(三)1.A 2.C 3.B 4.A 5.D 6.A
tag: 练习题 石钟山记 高二文言文,高二文言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 - 高二文言文
相关分类
高二文言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