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高二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12-20 22:53:02  浏览次数:994次  栏目:高二文言文

标签:高二文言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学案,http://www.170xue.com

  二.课文分析

  整体感知,梳理本文思路。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www.170xue.com

  1.阅读第一节,归纳大意: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小结: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阅读第二节,理清层次: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问其深”——写所问。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3.阅读第三节,理清层次: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小结: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要反复朗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阅读第四节,然后回答问题:

  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5.略读第5段,回答。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www.170xue.com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总结全文,说出启示。

  全文总结: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问题探究

  1.探究: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