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617次 栏目:高二文言文
参考答案
(二)课前预习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取”通“娶”.(2)“槌”通“捶”,敲打。(3)“帘”通“奁”,盛物之器。
(4)“纫”通“韧”,柔软而结。(5)“丁宁”也写做“叮咛”,嘱咐。
(6)“要”通“邀”.(7)“藏”同“脏”,脏腑。
5.解释下列加点的偏义复词
(1)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2)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3)即同胞兄,亲哥哥。
(4)这里指母。 (5)这里指兄。(6)这里指马。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用(2)告诉(3)缠绕(4)记(5)赠送(6)禀告(7)招致(8)尽,终
(9)逆想,想到将来(10)坏运气,好运气
(三)课堂学习与研讨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兰芝被遣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告诫后人
课文鉴赏
(1)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赋),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2)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表现了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去的微妙心理。这一段话作者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
(4)倔强、善良、对小姑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5)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
(6)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7)兰芝通情达理,深知自己和仲卿同是被压迫的人,她理解仲卿的痛苦,表现出宽大的胸怀,也显示了忠贞、坚强的品格。用语平淡,含意丰富,令读者深思。
(8)“作计何不量”足见他的粗暴训斥,盛气凌人。
“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表现他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9)豪华的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形成对照,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反衬了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10)表现出焦仲卿因不了解情况,对刘兰芝有误解;但“磐石”句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11)表达诗人的强烈愿望--不要阻碍有情人的恋爱自由。
(12)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5.探究
(1)①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
③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
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
(2)冷酷的现实使她放弃了最后的一丝幻想,只有死才能厮守相爱,只有死才能
警醒世人,所以她选择了殉情。本文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
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
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这个情节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考察
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
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
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
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入匈奴,
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
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6.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奠
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
tag: 东南 高二文言文,高二文言文大全,高二学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二学习 - 高二语文 - 高二文言文
相关分类
高二文言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