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二学习高二语文高二语文试题上戏附中2017学年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上戏附中2017学年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2-20 22:52:45  浏览次数:442次  栏目:高二语文试题

标签:高二语文试题大全,高二学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上戏附中2017学年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http://www.170xue.com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

  6、文章的开头的“东坡居士”是宋朝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就出自我们曾经学过的他的文章《  》。(2分)

  7、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2分)

  8、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1)

  (2)

  9、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1)浩歌的境界:

  (2)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3)相同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三、古诗词鉴赏。(6分)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1、这【破阵子春景】的体裁是词,别称。(1分)

  1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描绘春景,生活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春,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13、联系作品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3分)

  14、默写句子。(5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闻道有先后,。

  (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4)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5)位卑则足羞,。

  四、文言文阅读。(13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5、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必浚其泉源()(2)虽董之以为严刑()

  (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4)简能而任之()

  16、选出下列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 必固其根本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 宏兹九德

  17、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 戒奢以俭B. 虽董之以为严刑

  C. 振之以威怒D.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8、翻译句子。(2分)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第一段在阐述论点时运用了和的方法。(3分)

  五、文言文阅读。(10分)

  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同“蹴”,踢)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已出失之。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由斯百姓竞种之,今世所养是也。言桑蚕者,是古蚕之余类也。

  20、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径至父所()(2)亟乘以归()

  (3)暴皮于庭()(4)言未及竟()

  21、解释下列句子。(2分)

  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

  22、“必为是故”中的“是故”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从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点有: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六、作文。(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相传,一位先哲曾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么才能不干涸?”弟子们回答不上来。先哲说:“把它放到大海去。”

  根据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答案: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具有风格各异、气派雅致的西洋建筑。

  2、(1)有一个广大丰厚的中间消费层,对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追求。

  (2)对吃的精致。(3)上海人的服饰体面。(4)注意生活的各个细枝末节。

  3、奢华之风已销声匿迹,但对雅致的追求仍然没有改变。

  4、用意是为了通过和北京风格的比较突出上海的特征“雅致”、“开阔”。

  5、CE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6、苏轼《前赤壁赋》

  7、(1)美丽;(2)纤弱,稚嫩;(3)顽强,不怕困难;(4)充满活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戏附中2017学年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