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考备考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12-20 22:53:02  浏览次数:475次  栏目:高考备考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170xue.com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http://www.170xue.com

2013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语文联考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即已发明“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以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采,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自然物,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所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和具有此岸性、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全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仁”字出现七十余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从而达到社会的普遍治理。

  可见,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到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再到《管子》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均体现出国学中所包含的价值理性或人文精神。其中,孔子的“远神近人”思想,正是有别于“神文”或“鬼文”;孟子的“四德”观念所针对的正是人类文明所异化出来的权力拜物教和金钱拜物教。这些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在“知识即力量”、“知识即权力”的工具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包装下,堂而皇之地成为少数人无限扩展欲望的现代理论。而对于中华国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来说,这些貌似现代化的理论,并不具有合理性,因为它们所缺少的正是以恻隐、羞恶、谦卑、智慧和诚信为核心的人文关怀。

  (选自李中华撰《国学的核心价值及其基本精神》,有删改)

  1.与“人文”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人文”是关于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精神、文化活动的称谓。

  B.“人文”不同于自然物,也不同于草木鸟兽。

  C.“人文”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

  D.“人文”的主要内容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和具有此岸性、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从“人文”与自然之文和社会之文的比较分析中,论述了“人文”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围绕人的道德自觉,论述儒家的仁爱学说是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首先强调“神文”、“鬼文”的不当,再论述“权文”、“钱文”的不可取,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文”的合理性。

  D.全文首先阐述“人文”的主要内容是礼乐道德;再论证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是儒家的仁爱学说;最后批驳一些貌似现代化的理论的不合理,从而反证“人文”的重要性。

www.170xue.com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儒家的人文关怀。

  B.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乃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

  C.孟子与孔子一样,都把“仁爱”、“仁者爱人”作为自觉的追求。

  D.由于形形色色的“拜物教”并不具有合理性,它们缺少人文关怀,因而多数人一贯坚持中华国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徵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典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蒙,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馀篇。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

  (选自《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中,为计吏,诣许诣:到,往  B.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贷:借

  C.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美:认为……美  D.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比:及,等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②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

  B.①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 [2] [3] [4]  下一页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相关分类

高考备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