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阅读网名人大全亚西尔·阿拉法特简介、个人资料

亚西尔·阿拉法特简介、个人资料

12-20 22:44:14  浏览次数:551次  栏目:名人大全

标签:名人传摘抄,名人传简介,名人传全文阅读,http://www.170xue.com 亚西尔·阿拉法特简介、个人资料,http://www.170xue.com
      审时度势,走上和平进程 
      与以色列的多年斗争使阿拉法特认识到,双方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74年11月13日,阿拉法特应邀参加第29届联大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听证会,受到国家元首般的热烈接待。阿拉法特发表了热烈演讲,其中一句话道出了他寻求政治解决的意愿并广为传诵,“我是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掉下。” 
      1988年,他顶住内外压力,宣布接受联合国第181号、242号和338号决议,从而步入“以土地换和平”、政治解决巴以问题的轨道。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宣告,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为耶路撒冷,并很快获得数十个国家的承认。他向联合国表示,巴解组织谴责恐怖主义,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为启动中东和平进程创造了良好条件。1989年4月2日,阿拉法特在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当选为巴国总统。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拉法特领导巴解组织同以色列进行长期的艰苦谈判。1993年9月,他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1994年5月,加沙和杰里科地区的巴勒斯坦人开始实行自治。当年7月11日,他结束27年的流亡生涯,从突尼斯回到阔别多年的加沙,主持自治领导机构工作。 
      1996年1月,巴勒斯坦自治区举行历史上首次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2月12日就职,连任至今。1996年4月再次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闯入阿克萨清真寺,引发巴勒斯坦人民起义,巴以之间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以色列在不断加紧对巴自治区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的同时,也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阿拉法特,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2001年12月3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巴控城市拉姆安拉。以方指责阿拉法特领导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实体”,并决定断绝同阿拉法特的联系。12月22日,以内阁决定,禁止阿拉法特离开拉姆安拉前往伯利恒参加圣诞节庆祝活动。从此,阿拉法特失去了行动自由。2002年3月底,由于以色列境内发生自杀式爆炸事件,以政府随即宣布将阿拉法特视为“敌人”,决定对其采取“绝对孤立”政策。此后,以色列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多次围困阿拉法特官邸,并采取了断水、断电及摧毁官邸内建筑物的极端手段,向阿拉法特施压。阿拉法特一直被围困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内,人身安全一度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以政府还一再指责阿拉法特是恐怖主义的“幕后主使”,拒绝与他接触,并多次表示阿拉法特退出决策层是以巴恢复和谈的前提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巴民族权力机构施加了极大的压力。美国总统布什把中东和平进程受挫的责任推到阿拉法特的身上。2002年6月,布什表示“巴勒斯坦必须更换领导层”,使阿拉法特的处境更为艰难。 
      为了推动巴以和谈,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2003年3月进行改革,设立总理职位。随后,巴以双方实现了首次总理会谈。然而,随着巴以冲突再度加剧,以色列再次把责任归咎于阿拉法特。2003年9月11日,以色列安全内阁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绊脚石”为由,决定“原则上”将阿拉法特驱逐出巴勒斯坦。以政府官员甚至声称,杀死阿拉法特也是一种选择方案。面对以色列的威胁,阿拉法特表示:没有人可以把我赶走。 
      以色列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并引发巴勒斯坦人的大规模抗议。一些来自以色列以及其他国家的国际和平人士甚至组成人体盾牌,聚集在阿拉法特官邸的周围,愿用他们的身体保护阿拉法特。2004年以来,以色列政府不断向阿拉法特发出威胁。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兰提西等人相继被“定点清除”后,以色列高级官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暗示,阿拉法特可能成为以下一个袭击的目标。沙龙也多次宣称不再遵守与美国商定的不伤害阿拉法特的承诺。9月22日,沙龙表示将在适当时机用对付亚辛和兰提西的手法对付阿拉法特。 
      2004年10月27日,阿拉法特的病情恶化,4年来首次离开官邸,前往法国巴黎郊区的佩西军医院进行治疗。 
      豪杰亦有柔情,晚年收获幸福 
      一生致力于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阿拉法特年轻时发誓终身不娶。一生致力于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阿拉法特年轻时发誓终身不娶。用他自己的话说:“命中注定我与巴勒斯坦事业结合。” 
      在阿拉法特的爱情传说中,他与娜达·亚斯鲁之间的爱情故事可谓刻骨铭心。娜达·亚斯鲁的家境富裕,思想开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贝鲁特的一所大学,后来嫁给“法塔赫”的一位领导人。1971年,当阿拉法特与娜达·亚斯鲁在贝鲁特相遇时,她的丈夫已经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当时,三十多岁的娜达依然魅力十足,充满活力。阿拉法特被她深深吸引,两人很快就堕入爱河。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由于娜达和交战的双方都有深厚的友谊,因而承担起斡旋重任。一天深夜,她在从贝鲁特总统府返回住处时被人暗杀。阿拉法特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 
      20世纪80年代,阿拉法特与与西班牙著名记者伊莎贝尔·皮萨诺相遇相识,从而再次尝到了爱情的甘甜。伊莎贝尔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新闻从业者。她的丈夫在1977年7月去世。从那以后,她就一心一意地投入到新闻采访工作当中,先后采访过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等人,在新闻界很有名气。伊莎贝尔几经周折在突尼斯见到了阿拉法特,后者邀她共进午餐。采访前她认真准备了40个问题,但阿拉法特根本用不着她提问,不论是国际形势、以巴冲突还是个人嗜好,都滔滔不绝,令她感到钦佩。此后,皮萨诺和阿拉法特陷入了爱海之中。然而,由于两人都是事业心极强的人,这段情缘最终没有结果。 
      1991年10月,时年62岁的阿拉法特他与28岁的苏哈·塔维勒(SouhaTawill)女士结为伉俪。苏哈1964年6月17日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个名门望族。父母均为巴勒斯坦人,信奉希腊东正教。其父达乌德·塔维勒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丽蒙达·达乌德是一位著名的巴勒斯坦女战士,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创办了巴勒斯坦人的第一家通讯社。 
      苏哈的童年在约旦河西岸的耶路撒冷、纳布卢斯和拉姆安拉度过。她在拉姆安拉的国民学校念完高中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选送去法国巴黎的苏尔本大学深造,取得了外语毕业证书,并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她在巴黎从事了两年新闻工作。 
      阿拉法特与苏哈1988年在突尼斯巴解总部正式相识。当时他已是花甲之年,从法国来突尼斯开会的苏哈一出现在他面前,他就被她的美貌和才华所打动。1989年,阿拉法特访问法国,当地正好由苏哈负责礼宾和翻译工作,这使得两人经常有机会相互接近。金发披肩、聪明活泼的苏哈给阿拉法特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此后,苏哈离开了巴黎,开始为阿拉法特总统做机要通讯工作,并从1988年开始担任他的经济顾问。 
      苏哈在政治上很有见解,其敢说敢做的个性常常让以巴双方和美国感到惶恐。1999年她曾与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在约旦河西岸会晤。当时,她公开指责以色列军队向巴勒斯坦人施放毒气,导致一些妇女和儿童罹患癌症。此事在美国和以色列引起轩然大波。 
      1995年7月24日,阿拉法特和苏哈的女儿在巴黎诞生,取阿拉法特母亲之名扎赫瓦,意为希望和美丽。 
      吉人自有天相,屡屡化解危难 
      阿拉法特是世界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领导人之一。据说,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阿拉法特成功地躲过许多次暗杀和袭击。九死一生的经历使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被称为中东政坛的“不死鸟”。 
      1969年初,一名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安插的巴勒斯坦内奸偷偷地把窃听器和波型脉冲雷达发射器安装在阿拉法特的专车车底,企图以此为以色列战斗轰炸机指引目标。但阿拉法特及时发现了这个装置。 
      1969年,在约旦“法赫德”游击队营地内,阿拉法特对刚刚寄到他办公室的一个邮包产生了怀疑。阿拉法特的卫兵刚把邮包带到办公室外,包内的zha弹便爆炸。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亚西尔·阿拉法特简介、个人资料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