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4:21 浏览次数:455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生:是有人在问“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师:大家能用绍兴方言读这句话吗?
(一男生读,方言还原后效果不错。)
师:这时“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什么叫“不屑置辩”?
生:认为不值得争辩。
师:他们便接着说道,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里的“捞”包含怎样一种味道?
生:很简单很随意。
师:大家知道这秀才真的好“捞”么?一百个人乡试,考中秀才是百分之一;一千个人参加,考中举人是千分之一;一万个人参加,考中举人是万分之一。所以这个“捞”显然带有鲜明的挖苦味道。此时的“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里有哪几个词写出孔乙分明被戳到了内心伤痛处?
生:“立刻”“笼”。
师:“立刻”写出其变化速度之快。那么“笼”又写出了什么呢?
生:也有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的意思。
师:可以改为“现出”吗?
生:“笼”表明这种变化是外在原因引发的,而“现出”则是内在引发的。
师:类似的也有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也带有这个味道。大家有否注意,此时,参与这种哄笑的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哪里看出的?
生:我(小伙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
师:大家看看“我”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找一下。
生: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师:“我”应该也是一个一个孱弱、饱受歧视的孩子,却也一起参与歧视。其中有一句话可以看出我压根儿看不起孔乙己,大家找一下。
生: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师:第三处哄笑在哪里?
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师:连单纯的孩子都是如此。大家看第四处哄笑。
生: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教师播放配套的电影视频2分钟,给予视觉强烈地冲击。)
师:大家请注意视频中孔乙己此时摸钱的动作,已由先前的“排”变成了“摸”,并在“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中定格,用手“走”,用这种反常的搭配写出其悲剧。
面对这样的孔乙己众人的反应又如何呢?
生:孔乙己刚到店时是“全没有人”,但接着是“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行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至于类似的看客,鲁迅在《藤野先生》中也出现过。屏幕出示链接资料: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鲁迅《藤野先生》
师(屏幕出示):鲁迅笔下的“看客”——
旧中国末世深陷在封建统治思想、秩序的重压下,麻木、冷漠,没有一点儿生气和活力;他们对孔乙己的态度,表明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封建社会病态暴露无遗。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必将崩溃。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多次抨击这种看客心理。
师:孔乙己自己能看清自己吗?请找出依据。
生:看不清。从孔乙己不肯脱下长衫,满口之乎哉也,以及那些“窃书不能算偷”的类似狡辩与动作,可以看出孔乙己还是生活在自己的读书人的幻想世界中。
师:作者又是如何看待此人物的?
生: 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师:所以作者对其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屏幕出示: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师:大家找一下相关的证据。
生1:关于孔乙己的信息,大多来自侧面了解。如第5小节: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第10小节: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所以推断“许是死了”。
生2:从12、13节中,可以发现已是长久不见孔乙己了。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大家可以从时间词入手考虑。
生:自此以后——到了年关——到中秋——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又到年关——到现在“终于”没有见,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
师:从这里也可见其悲剧,连死也没人知道,也不知死在何处?这就是一个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归宿。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孔乙己的命运及悲剧的根源,但是你们知道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变换视角重读孔乙己——《孔乙己》教学实录tag: 教学 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课堂实录
相关分类
语文课堂实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