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实录《宽容》序言课堂实录

《宽容》序言课堂实录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322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宽容》序言课堂实录,http://www.170xue.com

    师:哦!很有道理。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智慧”都是一定时间里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经验的总结。作者将先前的崇拜对象称为“守旧老人”,而现在的崇拜对象称为“智慧老人”,同是“老人”,这其中是否也有意图呢?

    生:守旧老人守的是过去认为正确的“智慧”知识;“智慧老人”是当下智慧的化身,将来可能也会像守旧老人一样被推翻。

    生:所以,我再联系到题目“宽容”,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必须对新鲜的思维和想法宽容,这样“智慧”才能不断发展。

    生:我觉得“智慧老人”会不会也变成“守旧老人”取决于他是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永远保有先驱者的创新精神。如果他因循守旧,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守旧老人”。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智慧老人”是带领人们走出山谷的人,今天人们对“智慧老人”和先驱者的崇敬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明天人们的盲目崇拜,形成新的“守旧老人”群体,甚至形成新的“律法”。作者想要揭示:“不宽容”是一种历史循环,当一个时代的人集体陷入一种思想束缚的时候,总是有一批头脑清醒的人出现,他们勇敢地付出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打破禁忌,开辟出新的世界;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存在往往又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束缚,直到再有新的先驱者将它打破。

    师:这层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生:石头上写明“感恩朝礼的后代”,以及文章的结尾“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师:回过头来看我们一开始所理解的两种类型的幸福,现在我们觉得它们之间的转化不应该是单纯的从不幸福到幸福,而应该是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

    师:同学们,从四处“幸福”,到反复出现的“恐惧”“恐怖”,“律法毕竟是律法”,再到“漫游者”“先驱者”的变化,“智慧”的两处照应,这一切都像是作者为我们预留下的一条条通幽曲径。穿过这些小径,我们终于抵达了作者的思想内核,站在历史和思想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看待“宽容”的价值和意义。

    师:站在这个高度去思考,你还认为“宽容”的对象仅仅是先驱者吗?同意是先驱者的举左手,认为不仅仅是先驱者的举右手。

    (绝大多数学生举了右手,仍有少数学生举左手)

    师:我很高兴很多同学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我也很高兴还有一些同学持不同意见,这都是你们自己思考的结果,你们有权利保持自己的观点。我想听听认为“应该宽容的对象不仅是先驱者”的同学说说你们的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宽容守旧老人,因为他们也曾经是智慧老人。

    师:对。但不仅如此,更因为他们也是“不同意见”的持有者,他们有权利保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的。但是,他们无权用自己的观点来决定漫游者的生死。谁的不宽容都不是有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因无知和恐惧而产生的不宽容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

    师:读懂一篇有内涵的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学们上课一开始自以为读懂了文章,通过这节课,对文章的主旨和表达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这还不是终点,回去让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如果他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他们可能会更有感触,因为他们那一代人看到了许多活生生的“不宽容”的悲剧。不管怎样,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心里都能播下这颗“宽容”的种子,因为,一个懂得宽容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作业:《〈宽容〉序言》让我们从历史学、社会学的高度重新认识了“宽容”的内涵和意义,关于“宽容”你还有怎样的思考?有没有关于“宽容”或“不宽容”的体验?请就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标题自拟。这个作业请大家用一周的时间来完成。

    【执教感言】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宽容》是专门论述应对异见宽容的著作,房龙为学术界乃至普通的广大读者都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宽容〉序言》集中反映了《宽容》这本书的思想精髓,文章的写法也很特别:一是以形象说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以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漫游者等典型象征性地表达了《宽容》一书的主旨精髓;二是文章以叙事散文诗般的笔触,在细腻、传神的记叙描写中,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读来耐人寻味。

    作为沪教版试用本教材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宽容〉序言》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的主题——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龙笔下的“漫游者”就是《〈激流〉总序》的作者巴金,就是执著地“相信未来”的食指,就是清醒地反思着“中国的钥匙丢在哪里”的梁小斌。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如何面对高考是显性的考验,关乎个人和家庭的未来;而如何面对自己和看待他人则是隐性的更大的考验,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如何利用这一课让学生的思想有所触动,在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考立场,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高三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寓言、序言的文体特征已比较清楚,读懂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典型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出的“应对异见宽容”的主旨并不算难。因此我将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前移到课前预习,通过对四处“幸福”的理解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起点。我希望这节课从学生自以为已经看懂文本开始,在继续研读中发现新的理解障碍,继而通过自主研读和教师点拨,拨云见日,抵达文章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

    这是一篇寓言,也是一篇序言,针对高三学生的实际学力,我选择了从具体词句入手,通过对文本语言信息的重复与变化的探索,逐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如此设计有三个意图:一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关注文本重要词句的意识,提高他们透过表面语言信息揣摩文本深层内涵和表达意图的能力;二是以这些具体的词句为抓手,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碰撞,包括同学之间的碰撞和自己前后认识之间的碰撞;三是让学生在品读与思考之后,对作者生动而含蓄的表达匠心有一种真切的体悟,进而产生由衷的欣赏与钦慕之情。预习作业及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都是围绕这两个意图设置和展开的。

    作业的安排是想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宽容”的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宽容”的种子,引导他们去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不宽容”。我想这与高考作文关注生活、学会思考的导向也是吻合的。

上一页  [1] [2] 

,《宽容》序言课堂实录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