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6:08 浏览次数:885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生举手,师随机请一生读。)
师:很好,注意到了气势和语态,最后几句应该要高亢一点,我们一起把下阕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对诗词的理解,老师也心潮澎湃,也想把全词读一遍。请大家看屏幕,边听边领略这壮美的风光。
(课件展示祖国风光图片,师配乐诵读,生鼓掌。)
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合作演读这首词,要带着情感,读出情感,展现作者的情怀。
(投影展示课文,分老师、男生、女生、全体分部演读。)
师:整体上很流畅,注重了情感,只是有一点瑕疵。我们女同学稍有点儿羞涩。不过,接下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通过朗读,大家对诗词的内容都非常熟悉了,请同学们快速思考,上下阕各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看谁最先体会出来。
生1:上阕写祖国大好河山,对河山的感慨和赞美,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师:准确,那么下阕呢?
生 师:老师也作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读出来。
(投影展示小结,生读。)
师:这首词,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在上阕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1:我最喜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它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宏大的气势,让我们想象出祖国最美丽的风光。
生2:我最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气势磅礴,令人感到振奋。
生3:我也喜欢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群山比作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比作蜡象在奔跑,展现了一种豪迈的情感。
师:这句除了比喻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4: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得很有生机,所以大家喜欢。
生5:我喜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它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的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表现了那种美妙多姿的景象。
师:雪后天晴,美妙多姿。
生6:上阕我都喜欢,我喜欢那种无与伦比的豪迈的情感。
(生笑。)
师:行,老师体会到了你说的无与伦比的情感,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么在下阕当中提到了哪些英雄人物?从“惜”字上你能看出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快速思考。
生1:提到的古代英雄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我觉得表达了他对古代帝王很惋惜的态度。因为古代帝王都是一些只会武功、略输文采的人,都没有文武双全的,他感觉自己就比这些人好多了。
生2:除了惋惜之情,也有批判,我是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知道的。“只识”语气较重,说明成吉思汗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没有政治思想,有批判的意思。
师:理解很深刻,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情感有惋惜、轻蔑。那么在作者眼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你认为我们今天的风流人物有哪些?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呢?
生1:我觉得在作者的眼中,抗日战争年代的人们是真正的英雄。文采、谋略方面完美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2:我觉得作者眼中的英雄人物应该是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人们,无论是老百姓、学生,还是军人。
生3:我觉得我们的“神六”英雄聂海胜是今天的风流人物。因为上天是有危险的,但他为了国家毫不犹豫地飞上天。
师:有“献身为国”的精神。
生4:我觉得是“嫦娥一号”登月卫星的工作者,因为他们终于实现了我们华夏几千年的登月梦想,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月球,探索宇宙的奥秘。
师:实现了华夏几千年的登月梦想。那谁又是将来的风流人物?
生1:我觉得是我们,因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生2:我觉得我们将来会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的成绩,我们班的同学都会是风流人物。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学习伟人的胸襟、伟人的抱负、伟人的气魄,我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投影配乐,生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并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读到深处情正浓
唐荷平
《沁园春 雪》是我参加湖北省中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的参赛课,这节课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同行的好评。课后静心回想,收获较大,也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
一、在课堂上,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教书十多年来,和身边的同行们对语文课堂也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但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迫于升学压力,不敢放手,很大程度上还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总怕遗漏了某一点知识,强化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淡化了语文的人文性,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苦口婆心”的爱。
这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只是把握住课堂教学环节,预设几个问题,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尽可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表达这种情感体验。在课前,自己心里也没底,担心要是学生理解不到位,认知水平未跟上,课堂上岂不冷场了?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没必要的,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生已经把文本理解得非常到位,教师认为要讲授的知识,学生自己完全能领悟。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落实了,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语文课堂才会有“语文味”。由此悟到,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课堂上就该叫作“放手”。
二、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酣畅淋漓”的读中感其情、悟其境
在这节课上,我先后引导学生读了六遍课文,通过背景介绍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图片、文字、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愿望。将学生自由朗读、分组研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深情诵读相结合,从节奏、韵律、语调、情感上加以引导,从熟读、研读、品读、美读出发,力求让学生感受、入境、品味、再现,达到对诗歌由浅入深赏鉴的目的。这节课,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读得“酣畅淋漓”。我想,也正是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才能感受到诗词的意象,领悟到作品的内涵。
进而,我想到我们现行教材里选的都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诗文,读来都是琅琅上口、一唱三叹的精品。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充分“读”好,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去朗读,去吟唱,去感悟。教师只要有的放矢地引领、点拨,让学生直接体验,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培养感情,具备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身心愉悦,促进其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师要培养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的能力
《沁园春 雪》是传统名篇,在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这篇课文来来回回上了不少遍。印象中,有一次,在一所乡村中学上这课时,提到表达方式,学生一脸茫然,就转而同学生探讨表达方式的问题,虽然那节课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说收获蛮大。而这节课,在预设中有一个环节是要给学生明确该词的豪放风格。可在与文本对话中,学生已明确提出了“豪迈”、“慷慨激昂”、“开阔”、“气吞山河”、“无与伦比的豪迈”这样的字眼,并在朗诵中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有意把这一环节给省略了。我想学生应该明白了什么叫“豪放风格”。“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的能力,课堂才会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
语文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如此,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是丰厚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会在思索中前行。
(湖北十堰市外国语学校;442315)
,2017年湖北省中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沁园春 •雪》课堂实录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课堂实录
相关分类
语文课堂实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