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案《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03-04 19:10:06  浏览次数:830次  栏目:初中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http://www.170xue.com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课堂教崇设计Ⅱ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出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四)讲析第1段。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开头点明时间?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滕子京修楼乃是他被贬岳州之后的事,作者是把这事同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放在一起称述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言虽简括,却极有分量,是对滕子京的赞颂。联系开头两处交待时间的话,可知滕子京的政绩是在短短一年多里做出的,就更显得了不起。在作者着力表彰滕子京的后面,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这个意思作者并未明言,而要读者去领会。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总写滕子京的政绩,以后扣紧题目,马上写了岳阳楼的重建和作文的缘由,行文很紧凑。

(五)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第2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观:集中目力看,这里用词准确。夫(fú):指示代词,那。可以与“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中的“夫”比较。在句子的前面,表示展开议论,是发语词;在名词前面,作“那”讲,是指示代词。衔远山:衔,含远山,指洞庭湖中的小山。浩浩汤汤:水势大而急的样子。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壮观多变。会聚集。览物之情:观览景物以后触发出来的感情。得无……乎:文言中一种固定格式,表示推测语气,“能不……吗?”

(六)讲析第2段。

这段接上文引入正题,描写岳阳搂的景象和登楼者触景而生的感受。

问:这段如何写景?作者所述的登楼者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感受?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所以,概述以后就用“然则”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此时可出示岳阳楼地理位置图)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冲,南北东西,四通八达,“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流连于此地。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唐朝以来就不断有人在此地赋诗题词。滕子京既是“迁客”,又是“骚人”。作者从这点上着眼,在本段末题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就不觉突然了。此问重点在“异”字,为下文张本,启发滕子京(包括读者)思考。

(七)教读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个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义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词组。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壁——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壁。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l)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形”、“不行”、“倾”、“催”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八)讲读第5段。

1.指名朗读并口译第5段课文,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解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