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案《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03-04 19:12:05  浏览次数:502次  栏目:初中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故乡》教案,http://www.170xue.com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  导入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四、 熟读课文
       理清下列问题;讨论预习作业: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
   (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 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刀这相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檬陇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 写杨二嫂的变化,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村经济破产的涉及面之广,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为了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5·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
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
       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6·  “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7·“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刁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工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辨析段的类型。
         作“练习五”:
    (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 "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六、教学小结
 1· 本文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
    (写了四件事:返乡到家后,与母亲谈搬家的事;回忆少年闰土;杨二嫂索要木器;与中年闰土重逢。)
    2· 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主要人物与衬托人物的?描写人物变化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前后对比,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是本文的独到特色。如,写闰土有小英雄与木偶人的肖像对比描写,还有娓娓而谈与呆滞麻木的谈话对比描写,等等。通过对比,表现了闰土经济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军阀连年混战,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
3·文章主体思想?
七、布置作业

 

上一页  [1] [2] 

,《故乡》教案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