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2:45 浏览次数:601次 栏目:高考语文阅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略通大义 略:大体 B. 百僚莫不惮之 惮:敬畏
C. 累表陈让 让:推辞 D. 节朔荐蔬菲而已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高祖尚引休源以励之 常以军国事委之 B. 其见敬如此其年五月,卒
C. 百僚莫不惮之 当每事师之 D. 及王薨而管州任节朔 荐蔬菲而已
3.下面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孔休源“正直”的一组是( )
①及辨讼折狱,时罕冤人 ②正色直绳,无所回避,百僚莫不惮之
③孔休源才识通敏 ④平心决断,请托不行 ⑤在州昼决辞讼,夜览坟籍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②③⑤ D. ①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休源担任建康狱正期间,为人正直,断案细致公平,很少有冤假错案,而且他依法办事,不畏权贵,百官都很敬畏他。
B.梁高祖很信任孔休源,让他担任宣惠晋安王府长史,辅佐年幼的晋安王;晋安王也很倚仗他,还在自己的书房中为他专门准备了一张椅子。
C.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死了,贵戚王公都想争这一空缺,梁高祖却看中了通达聪明的孔休源,后来还多次巡幸扬州,把军国大事委托给他处理。
D.孔休源生病后,梁高祖非常关心,派人前去慰问,并送医送药。在孔休源死后,朝廷赠他“贞子”的谥号。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休源累佐名藩甚得民誉王相倚仗军民机务动止询谋常于中斋别施一榻云此是孔长史坐人莫得预焉其见敬如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休源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
②高祖与群臣议代王居州任者久之
www.170xue.com文言文阅读一.(2012·广东六校高三毕业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B.凡事父母,得如曾参 事:侍奉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作驳斥毁谤者的论据的一组是(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②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www.170xue.com二.(2012·广东广州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拟论姚莹功罪状①
(清)鲁一同
守边之士,皆威信千里,坐摧强寇。用之则边境安,舍之则戎心启。故延寿②不赏,汉臣寒心;道济③见杀,宋疆日蹙。何者?忠孝勇猛之士,敌人所构忌,谗间所由横生,徒以纤芥之间,卒絓④吏议,使折冲奇士旋踵及身,为世深戒,诚可痛也!
窃见前台湾道姚莹,忠勤文武,守边数年,横塞夷虏之冲。虏尝三犯之,摧败夺气以去。军兴以来,南接广闽,北连江浙,失地丧师者骈肩望于道。台湾地广不过一大郡,卒不过千人,其所摧陷,足以暴白于天下矣。
往者和议初成,佥谓可恃。厦门旋覆,浙东再躏。准今视昔,和之不可信可见于此矣。今信逆虏反复之说,轻折捐命之臣,摧败士气,为夷复仇。
夷自定海以来,小入覆军,大入夺城,焚杀yin掠,动以万计。就如逆虏失风被剿,送死东陲,亦足以雪数年之深耻,偿士卒之冤痛。
奉命守土,惟敌是求。皇上天容地载,沛大恩于上;诸臣守义,死节于下。以守则固,以和则久。国体事机,亦无损缺。臣见其功,未见其罪。
窃料夷人张其凶暴咆哮中国深入腹地得而不有非有余力而不肯施技止此也使边将皆如莹等出万死不一顾返之计纵不百全胜负之理亦当相较或未易量。
今怵其诡说,变易有功之臣。莹等一去,海外孤危。后有来者,避畏吏议,孰敢击贼?边吏解体,辱军之将有所饰其耻,率相委而去。东南之祸未有艾也。
且国家诛诸将以委城,而罪莹以敢战。进退之义,臣未得其中。谓宜湔雪莹罪,激励有功,以劝来者。
谨状。
【注】①姚莹,台湾兵备道,曾带兵击败入侵的英军。事后,英政府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严惩姚莹。朝廷迫于压力将姚莹革职。②延寿,是甘延寿,他是西汉末年的将军。③道济,是檀道济,他是南朝名将。④絓:触犯,影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敌人所构忌 构造 B.轻折捐命之臣 捐助 C.东南之祸未有艾也 停止 D.激励有功,以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tag: 文言文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阅读,高考语文阅读大全,高考复习方法,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阅读
相关分类
高考语文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