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教案大全七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五单元)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五单元)

03-12 13:39:09  浏览次数:878次  栏目:七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五单元),http://www.170xue.com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五单元)
三个太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篇人物通讯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四个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概括,应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感悟。

教学步骤:

1.导入:介绍南极风光的影视资料(图片)或地理课本中相关章节(七年级第十章)。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构:①词语积累。②概括全文内容,作为标题新闻(如:探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③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④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讨论过程中有不能明确的问题,暂可存疑)

3.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①女画家为什么要去南极?(提示:从全文看,还有完成先父遗愿的情愫)补叙有什么作用?②女画家投漂流瓶的动作和瓶内字条,反映了画家怎样的心情?

第二部分:①为什么写女画家“连续七天”“一直战斗在建设工地”?②文中从女画家的视觉写几个“南极人”的形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写得更具体些?

第三部分:①重点读7一10小段,体味描写的象征性、生动性。②讨论、体会写“父亲”的相关内容的好处。(安排巧妙,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合理可信)

第四部分:①划分层次,②重点阅读8-21小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a.画家为长城站作一幅画,为什么那么难以下笔?b.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南极精神”?c.为什么想起父亲,她会妙笔生花?d.你以为“南极精神”“三个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4.熟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整体感悟:①选材独特,构思巧妙;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③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5.拓展练习: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女画家胜利归来的消息作报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歌颂“南极精神”是壁画“三个太阳”的主题,也是本文的主题。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精神”的心路历程,直接与女画家进行心灵的对话。

教学步骤: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①课文为什么以“三个太阳”为题?②画家创作“三个太阳”时,要表现什么主题?

2.进一步探究主题在文中的表现:①文中还有哪些句段提及“南极精神”?②写“父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③“南极人”的哪些言行像“父亲”那样“为事业……什么都可以抛弃”?④你认为“南极精神”的含义是什么?⑤女画家具有“南极精神”吗?表现在哪里?

3.品味、感悟人物描写的妙处:凝练的笔法,个性化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景物描写的烘托(可侧重一二点,读书、讨论)。

4.以《“南极精神”赞》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此设计立足于教材,辅以课外阅读材料,在阅读中感悟,在比较中分辨,在讨论中广益。

推荐篇目:《抢财神》《生命的支柱》(内容见《语文读本》)。教师亦可选择报刊、网络上相关新闻印发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

1.熟读课文,掌握其主要内容。

2.进行比较阅读:①《抢财神》选材点面结合,扣“抢”字叙事,曲折有致,生动有趣。可侧重于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比较、语言特点的比较。②《生命的支柱》标题的比喻义,心理描写的作用。可侧重于小标题的比较、选材的比较、写作顺序的比较。

【资料整合平台】

中国赴南极考察简介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于12月26日5时胜利抵达南极洲。全体队员英勇奋战,只用了26天,就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同时,由72名科技人员对南极半岛西北部的广阔海域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25座,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拥有较为完善的科学实验室。长城站每年可接纳越冬考察人员40名,度夏考察人员80名。

南极中山站是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时建立的。1989年2月26日建成并举行了落成典礼。

中国南极考察工作自1990年起由建站为主转入以科学考察和资源调查为主。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则广播稿现场录音和文字报道相结合,表达上运用口语和书面语,报道事件条理清楚。教学本篇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播音时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步骤:

1.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①记者们分别从什么地点报道了什么内容?在报道方法上有什么不同?②课文安排材料的顺序是什么?③将本文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④从题目及内容看,本文有哪些特点?

2.模拟播音,体验文中情感:①由录音新闻的特点,体会括号中录音的作用,并安排学生模拟。②模拟播音。③教者作适当点评,结合“探究·练习”第三题,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3.小组读书、讨论下列问题:①第2段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②第3段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③比喻句的运用有什么好处?(结合“探究·练习”第二题讨论)④第二部分报道了哪几点内容?⑤末段中,负责人的讲话包括几层意思?

4.自由读,感悟:①教师播放一小段录制的录音新闻,让学生感受其特点;②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边读边赏,想象描写的场景,感悟现场的气氛,体会文章的感情。

5.总结:师生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的写作特点、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6.课外阅读《飞向太平洋》,比较两者的异同。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则广播稿,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现场感强。可进行模拟播音比赛。此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思维、答辩能力。

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①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模拟播音,准备比赛。②理解全文内容,画出美词佳句及疑难处,设计成问题,准备提问。

2.活动安排:①将全文分为四部分(1-4,5-7,8-12,13-16),小组抽签、准备。②活动形式:每小组播音后,其他组学生作点评,并提出问题,要求解答。(时间5分钟)(教者对提问、解答要多鼓励,对不能回答的问题,要适当引导。)③师生共同作简要点评。

3.总结:①谈谈这篇课文的特点或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②以《模拟播音》为题,写一篇报道本次活动的消息或小通讯。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通过比较阅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还可将《“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决战太空》等篇并入,一起比较学习。教师亦可鼓励学生自选篇目研读。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向学生推荐比较阅读篇目:《飞向太平洋》(见《语文读本》)《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决战太空》(见上学年课本2001年12月版),提出如下要求:①读这四篇新闻稿件,以标题新闻的形式,概括出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②阅读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分别是什么?③注意比较几篇文章的异同点,如体裁、选材、写法等方面。

2.课堂讨论、交流:采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引导的形式,师生互动,解决预习题及学习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比较阅读可引导学生就某一点展开讨论)

3.以“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为主题,自办一期小壁报,在班级交流、展示。

【资料整合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70年1月30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1年9月10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免费教案(第五单元)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