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综合性学习资料大全,http://www.170xue.com
《美猴王》教学案例,http://www.170xue.com
本案例中的“体验”“感悟”“想象”“说话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等等也都是贴标签,至于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没有真货色,老师们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这里受篇幅限制,不再展开。但我们至少要明确,这种在当下极具普遍性的行为,是错误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像“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极具人文内涵的词汇你不能把它浅层次的理解为一种“用”的东西,以为它们可以不经转化就可以运用到课堂上来。像“自主”、“合作”、“探究”,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格的新要求,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因此,我们说‘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未来公民独立的人格,平等、互利的意识,包容的气度、开阔的文化视野及批判、求真的精神”。因此,若我们以为自学就是“自主”,小组讨论就是“合作”“探究”就要闹笑话了。“任何一个抽象的理念都不可能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直接落实在现实中。‘自主’、‘合作’、‘探究’它好比血液,只能渗进课堂教学的肌理,我们要实践它,不能认为它自上而下的可以以某种固定的形式落实在课堂的外在形态上,你只能把它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研究。如果老师出了一个没有暗示的题目,鼓励学生向生活求证;如果老师以多元的价值观包容了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如果老师奖励了思维缜密的答案;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叫他们学会宽容;如果老师抵制“求圣”教育给学生“底线”上的广阔天空;如果老师以更宽的文化视阈观照文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标榜了独立的人格,宏扬了一种精神……那么,其实他就是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了。而那些漠视情感与思想,技术至上的课与文化眼光狭隘的老师,不管怎样的装模作样,都很难与‘自主’、‘合作’、‘探究’沾边的”。⑤其它“感悟”、“想象”、“创新”等也一样,你叫学生“感悟”、“想象”、“创新”一百遍也没用,关键是你给学生多少的人文空间与专业指引。二是我们语文的课标是能力、素养目标,能力、素养目标可以指引教学内容,但绝对不会是教学内容本身。比如,学生要具有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但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却是需要研制的,否则,你就是一味的叫他们倾听、再倾听,都是没用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无不这样,你叫学生要怎样怎样,这没有用,关键是要有达成这种能力的具体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标里的词汇直接空降在课堂上,错把目标当内容。
二.现在我们来说说若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当大力宏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⑥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光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明晰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们面临的是文选型教材,里面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老师自己创生的,文本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是里面一条鱼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⑦。
三.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的问题了。看某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有两种方法,一种当然是要讨论出一个或者几个正确的内容来与此比较。若以此方法,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面对《美猴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而所教的“什么”是要在课程论的视阈里面的,它不是老师的想当然。前面说过,由于教学内容是需要在课程论的观照下,由老师自己来创生的,所以,这种方法稍显复杂。第二种方法稍简单,我们看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可以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可以看看,在教了之后,学生的印象、理解是否加深了,有没有学到了某种技能。现在我们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成效。该教师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是识字,这个环节为学生顺利阅读所必需。倒是该教师的自我评价——“该环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分段,他们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该教师把高潮和结局合在一起了),并清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该教师对这个环节的认识是——“课文虽是节选,但清洁清晰,内容完整。讨论分段分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本文而言,有必要抓住这一环节”。我们奇怪的是,既然“情节清晰,内容完整”,那还有什么必要分段呢?分段无非是梳理课文内容啊?无问题的阅读,又如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又假如的确“讨论分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可实际上,若按这样的分段,又有几个学生会分呢?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却非要把它弄出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以该教师(可能是参考书上的)的分法,第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出世”;第二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们要问的是,二、三两部分不是联系的挺紧的?为什么要分开呢?像这样非要把一个故事搞出个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是不是符合阅读的常态?!这样非常态的阅读行为说到底是该老师潜意识的知识在起作用,这个知识是,这是一篇小说,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而讲情节就要讲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了。总之,这个环节没有一点好处。该教师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讨论“美猴王美在哪里?它有哪些性格特点?怎样理解这一形象”。这个环节老师“想教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可“实际上教的是”一堆教条与荒谬的东西!(上面已论及)与课文直接关系的教学内容就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心中想教的是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可实际上教了一些荒谬的东西。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追问到这些问题:(一)关于小说的旧知识要不要重新审视?(二)这样一篇节选的小文章当小说来教可以吗?《西游记》是经典小说?《美猴王》是吗?但不管怎样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支配着教学行为,他头脑中的知识就是他的教学内容,尽管好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因此,王荣生教授说,新课程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知识的除旧与纳新。
我们再来看看该老师引申部分的教学内容——“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一)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由于前面“探究”出的答案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和 “人性、猴性、神性”三合一!前者是不是特点的特点,后者又有些玄奥,学生看了之后能加深理解吗?另外,看《西游记》的时候先入为主的想着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这有没有背离了观赏的常态?既然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该老师为什么非要用音像替换课文的文字呢?可能是“多媒体情结”在起作用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错误的。
(二)评议课外画好的图画。画画本身肯定不是语文科课程内容,可能该老师认为“评议”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若真的这样,那么,我们从事任何听说的活动岂非都在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了。语文科之所以能够从生活里朴素的语文活动中分离出来,那是因为课堂里的语文教育更为科学、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承下来,这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像该教师这样盲目的听说训练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活动。另外,这部分的教学与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难以理解该教师的真正动机,或者可能她本来就没有动机。
(三)讲西游记的故事。除了培养学生对《西游记》的喜爱外,没有其它的作用,理由与上面同。
(四)“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说孙悟空。如此性格特点,没有人会说。孙悟空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僵化,意义一再缩水。
(五)看flashu动画,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
(六)唱《猴哥》。
“多媒体情节”再次抬头,由于前面对孙悟空的认识(美猴王的“三美”与“三性”)是教条乃至错误的,这里的演说与歌唱就是言不由衷的。可怜的孙悟空此时成了教师道德说教的工具了。整堂课师生的言语在虚假与浅薄中滑行。学了《美猴王》后,你说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是变得丰满了还是单薄了?
我们还可以从整体上看看这一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我们识别它们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一)若把前面的内容当作主体内容,后面的是延伸或拓展的内容,那我们看看通过后面部分的学习,有没有加深了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本案例中,教师的确也有这样的意图,比如叫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等,但由于前面结论的荒谬,加上背离了常态,这样,就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有负面作用。因此,我们说,尽管这部分老师归之为“体验感悟”,但这样的体验却与教师前面的教学内容无关!(二)若把后面部分当作独立的人文教育,即“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抒发对猴王的喜爱之情,那么这里的好些行为是有效的,比如画画、唱歌、看多媒体等,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这样的方式到底语文的东西有多少,即如此是否真的培养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音像、歌声引起的体验能不能替代文字想象的阅读体验?如果说前面部分老师头脑中还有个小说三要素的话,那么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凡与文章稍有关联而又时髦的东西统统搬上,并且都冠以堂皇的理由。像“体验感悟”、“想象”、“创新”、“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等。但诚如前面所分析的,这样的表述就好像“吃饭可以锻炼身体”一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美猴王》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