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4:21 浏览次数:334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王开东安徽无为人,教育理想主义者。2004年行走张家港外国语学校,主张“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从教10年,形成了“三有六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三有”——有趣,有情,有理;“六让”——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2004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余篇,小说、诗歌、散文20多万字,著有《非常语文课堂》(11月即将出版)和教育随笔集《不服从江湖》。
点评一
阳光下的美丽与诗意
陈伟赛
讲台上的王开东是一个充满阳光富于激情的人。这堂课,他以他的才子本色、诗人气质与鉴赏经验,把学生领进了文学欣赏的大门,师生一起品评了温暖而多彩的人性阳光。
一、感受阳光:诗意的理解
对泰格特的《窗》,教师读出了蕴寓其中的诗性之美,并以诗句贯穿课堂的形式传达了这种诗意。他以诗引入——《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这个“多美的名字”立刻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以诗化的诗言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他以诗句作结:“我要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些诗句,带给学生的可能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善的推动。
二、捕捉阳光:诗意的引领
作为一篇微型小说,《窗》对教学的要求除了对主旨的正确理解外,还要有必要的鉴赏方法指导。王老师不着痕迹地将学生一步步“诱入彀中”: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内容,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去品味语言,用精彩而有表现力的话语去评价人物,既合理又有创意地续写故事结尾。
文本是一个期待读者共同参与构造意义的召唤结构,它的价值只有通过师生既深入准确又有创造性的解读才能实现出来。但在文本“缄默的精彩”与学生鲜活的理解之间,却如同隔着滔滔银河,而教师有效的引导便是架起的桥梁。
王老师以热情的鼓励和智慧的点拨引领学生抵达审美的彼岸。他鼓励他们用科学的方法挑战权威,他利用“3•15”启示学生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下课的乐曲“回家”,教师也能信手拈来,彰显主题——回家,呼唤我们回归灵魂升华的家园。教师的教学机智使学生放下包袱,踊跃表达,真是“救场”也诗意。
三、展现阳光:诗意的表达
我以为,这个课例最大的价值在于,整堂课节奏张弛有度,既轻松愉快,又充满思维张力。在宽松民主而又颇具挑战性的氛围里,学生时而发出小声赞叹,时而七嘴八舌地讨论,时而开怀一笑,时而恍然大悟。而高质量的提问“逼”得学生不得不参与文本意义的探索与创造,于是,他们在为难之后有所领悟,在领悟之后便有表达的冲动。他们认为近窗人见到的那堵“光秃秃的墙”不是真正的墙,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他们用“公园和墙”来分别形容博大和偏狭的心灵;他们用顾城的诗句来表现远窗人灵魂的复苏……这些清新而诗意的表达令课堂倍添精彩。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平阳中学)
tag: 教学 语文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课堂实录
相关分类
语文课堂实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