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苏教版《窗》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http://www.170xue.com
一、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2003年高考作文,陕西有个考生写了一首诗歌,在网上炒得很火,同学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容许写诗歌,可他写了;明确规定不少于1000字,可他只写了209字,然而这首诗却被评为满分。他也因此改变了中国考试的历史——把高考作文不容许写诗歌的历史,送进了坟墓。
(学生发出了赞叹声)
师:同学们非常敬佩他的创新精神。确实是这样: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他的这首诗的题目是——《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生:(小声地)多美的名字!
师:可我要问的是: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
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师:很好。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一起见证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师板书:窗)
二、把握情节:立异标新二月花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学们在预习时,要善于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现在,我来把本课的学习重点明确一下(板书:1、概括——情节2、对比——性格)。哪个同学帮我们熟悉一下课文,其他同学带着思考题的前三题,着重解决第一个学习重点:概括——情节。
(投影: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2、你认为教参对情节的概括,是以哪个人为角度概括的?有何不妥?3、请从另一个人的角度重新概括,并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
生1:我想把课文读一下。
师:有勇气,这不仅是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完了,大家评评,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好!
师:只要你们多读、多练,也一定能读得和她一样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导读题三分钟,再分组讨论。
生2:我觉得这篇小说写了两个人物。
师:哦,哪两个人物,表述能不能再具体一点?
生2:一个是靠近窗户的人,一个是远离窗户的人。
师:我们把这两个人简称为近窗和远窗的人,好吗?
生2:好的。
师:你觉得教参的概括是从哪个人的角度概括的?
(投影:教参概括1
、两人关系融洽;2、从享受到困扰;3、见死不救;4、一堵光秃秃的墙)
生2:是从远窗人的角度概括的。
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能和我们说说吗?
生2:我是从“从享受到困扰”和“见死不救”看出的,它们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远窗的人。
师:那你能不能据此修改教参的另两条概括呢?
生2:我把第一条(两人关系融洽)修改成“与近窗的人关系融洽”,把最后一条(一堵光秃秃的墙)修改成“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同学们,你们说改得好不好?
生:改得好!
师:我觉得改得不是好,而是——很好!(生笑)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有了科学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挑战权威,就像陕西写诗的那个大胆的考生,这也算是一种创新精神。
刚才我们从“远窗的人”的角度,对课文的情节作了概括,那么,现在谁能从“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分析作者为何不以“近窗的人”角度来行文?
生3:我把它概括为“与远窗的人关系融洽;编造窗外公园的美景;在冷漠中死去”。
师:概括得很好。这就是说,在我们概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概括的角度一致,角度一致了,就不会像教参上一样顾此失彼。如果我在“近窗的人”概括中,也加上一条“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同学们怎么理解我的这种概括?
生4:我觉得这“光秃秃的墙”不是真正的墙,而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阂,或者是冷漠。
师:你真的很优秀,一下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下面,谁来说说作者不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的理由。
生5:我认为作者如果用“近窗的人”角度行文,一开始就失去了悬念,文章就会平铺直叙,不能够跌宕起伏,而“文似看山不喜平”!
师:我注意到他用了一个词——“跌宕起伏”,这个词用得神采飞扬。只有“跌宕起伏”,小小说才充满悬念,而“悬念”正是小小说艺术上的灵魂。
三、分析性格:无限风光在险峰
刚才我们一起熟悉了小说的情节。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现在,我们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同学们看导读题4—6小题,先思考,后交流。
(没有同学主动回答)
师:今天是几号?
生:“3月15号”。
师:“3•15”是消费者维权日。现在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剥夺了同学们的话语权,今天我特别希望同学们能大胆地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学生笑)
师:近窗的人死了,医生丝毫没有大惊小怪。我觉得可能是医生见惯了人的生死,所以很平淡,是这样吗?
生6:不是,是因为近窗的人病得很重,医生对他的死早已有了思想准备。
师:哦,病得很重,那么你觉得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可实际上呢?
生6:他最应该做的是“静养”,而他却不断编造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来减轻病友的疼痛和寂寞。
师: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他的这种精神吗?
生6:可以,比如说“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师:你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让我想起了你们刚学过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想起了毛主席对白求恩评价的一段话。近窗的人,也可以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师生共同背颂)
师: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而且在写美景的时候,出现了“照例是……”、“有的……有的……”等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何好处?
生7:我认为这样写,更能够突出近窗的人为别人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师:同样是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地方不好,因为花下面有刺;有人说,这地方很好,因为刺上面有花。同样是半杯水,悲观的人说,我只有半杯水了;乐观的人说,我还有半杯水呢!这是为什么?
生8:老师,我明白了。这地方美景的描写,既是近窗的人安慰别人的话,同时也象征着他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
师:同学们体味确实很深,我们看问题就要这样多角度来看,那么这种栩栩如生的虚构,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呢?
(生出现为难状)
师: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
生9:我明白了,这就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加强了悬念,造成了一种落差。
师:说得好,这就是小小说的第二大特点:先蓄势,然后再陡转。比如有个相声:“口袋里插一只笔,小学生;两只笔,初中生;三只笔,高中生;四只笔,大学生;五只笔,——修钢笔的”这种手法就是先蓄势后陡转。文章中先是反复生动细致地描写公园美景,可以看成是蓄势;而最后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自然可以看成是陡转。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小小说的技巧不是目的,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社会面影才是它的本意。
师:同学们知道吗?第六题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我曾想不用这个题。同学们有信心解决这个难题吗?
生:(跃跃欲试)有!
师:不靠窗的病人病情为何加重?
生10:他的心事太重了!
师:什么心事,你能说得明白一点吗?
生10:对近窗人的嫉妒,就是说他得了“红眼病”。
师:写他的病因医生不得而知,说明了什么?
生10:他的病因是嫉妒,医生对他的嫉妒不得而知,是因为——
师:如果窗外真的有美景呢?
生10:(恍然大悟)因为窗外本没有美景,所以医生对他的嫉妒不得而知。
师:说得很好,这就是说这里为下文写窗外不是美景,而是堵光秃秃的墙——
生11: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师:由此可见,小小说蓄势之后的陡转,既要出于意料之外,又要合乎情理之中,如此说来铺垫和伏笔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总的来说,悬念、蓄势和陡转是小小说的几个鲜明的特色。
师:人们都说“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远窗人的见死不救这种行为?
生12:我认为这种行为是他嫉妒心恶性膨胀的结果,反映了他心灵卑劣、自私冷酷;正好与近窗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形成鲜明对比。
师:如此两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让你为他们各选择一种事物比喻他们的心灵,你会选择什么?说说理由。
生13:我选择公园和墙,公园里阳光温暖,玫瑰花香,空气温柔,自然的美景与人文景观和谐一体,正好用来比喻近窗人美丽的心灵;而光秃秃的墙,它阴暗、潮湿、狭窄,也正好可以用来比喻远窗的人心灵的肮脏和卑劣。
[1] [2] 下一页
,苏教版《窗》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