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实录《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189次  栏目: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http://www.170xue.com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
  (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
  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
  (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
  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
  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
  (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
  (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
  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
  (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
  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
  (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点评:一翻虚拟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
  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生: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1] [2]  下一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