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http://www.170xue.com
(为了帮助他们)
天性就是善良的,对不对,我现在想说的是,这部小说,这篇小说,不单为了表现母子三人的坚强,也不单为了表现老板娘夫妇的善良,这些个人之间,这个情节之间,每一个人都很善良。孤立的看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不在特定的场合,不通过特定的行为,孤立的善良者他的精神处于一种沉睡状态,比如,如果母子三人不到这里吃面,他们不会感受到老板娘的善良,老板娘如果不看见他们母子三人,他们也不会感动他,善良的人之间有时候需要彼此精神上的抚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唤醒。
如果说母子三人遇到的是一个奸商,无论他们多坚强,是不可能被感动的,老板娘之所以被感动,因为他本身就是善良的,母子三人他们之所以被激励,他们本身也很善良,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善良的人之间,有的时候需要互想唤醒,当我们一颗善良的心照亮了别人一颗沉睡的善良的心的时候,我们共同的心灵便开出了美丽的精神之花,我读这篇小说,我理解,这才是主篇文章的主题。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关怀、尊重,是善良的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互相抚慰,甚至是一种互想的呵护。这是文章的主题,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我的理解,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好咱们再看,还有哪个地方能够感动大家的?还有哪些细节?好,这位同学。
(感动我的是90段,这段是说母子三人在14年后又回到了这个面馆,他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可以看出是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鼓励使他们共同进步,一齐团强向上,奋斗, 让他们最终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而且他们还说,计划着这生平第一次的奢侈行动,虽然他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了,但仍把每人吃一碗面,当作奢侈的事情。主观上可以看出是他们个人的努力,但从客观上也可以看出是老板娘老板对他们鼓励使他们度过了难关)
我这里有个问题不理解,想请教,这位同学或者其它同学也可以,他们为什么14年以后要重返这个面馆呢?
(我想他们母子三人是为了感因,这一饭之恩并不只是一顿饭给他们的帮助,而且是响了他们的人生,而且给他们的鼓励也可以让他们今后的人生走得更精彩)
他们来吃面,从这个面馆当中他们获取了什么?咱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什么给他们了激励?(学生思考)你看每次他们来的时候,老板娘都会怎么说呀?
(祝福)
祝福,一句祝福给了他们多大的精神力量啊,平时逢年过节,咱们互相打个电话发个自短信,我们一方面感到温欣,另一方面不是特别的感动,因为我们平时都是这样的嘛。而他们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在精神上,生活上,物质上最艰难的时候,一句问候给了他们一种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他们现在不但活下来了,而且生活得很好, 所以他们回到这,懂得感恩。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啊,我觉得还有一种次要的原因。
(老板娘给他们的份大了,可能母子三人也能感觉到,是他们在照顾自己)
就是说他还是一种感谢,是吧,不只是感恩,我觉得还有一种怀旧,再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物质贫乏,而精神充裕的一种时光。好非常好,还有没有什么地方?
(令最感动的地方是第59段,弟弟心中喊着,不能失败!要努力!要好好活着。他们家非常贫困,父亲死于交通事故,留下了一大笔债,母亲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工作,他们也帮助母亲做一些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弟弟遇到困难不屈服,令我很感动。)
刚才我问了一下第一排的同学,他们最感动的地方就是母子三人吃面的时候,他们的互相的交谈。
李老师在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88年,当时是在《外国短篇小说选》中读到的,刚刚把这篇小说翻译过来,当时,我读了以后,李老师一下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当时我9岁,我父亲就去世了,当时我只有9岁,我妹妹4岁,当时妈妈领我们上街的时个一手牵着我妹妹,一手牵着我,我妈妈从小就告诉我,你要学会懂事,应该照顾好妹妹。有一回,我母亲病了,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我就代他要单位去领她的式资,下在看来,不是特别远的,步行也就半个小时,但当时我非常小,走起来觉得很很远的,那时候是冬天,到了这个单位的时候,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发工资的啊姨是个胖胖的啊姨,他就把钱给了我以后呢,又用针线把我的口袋缝好,就说“镇西啊,你要小心啊。”刚走出去以后,他又把我叫住,从兜里面掏出两毛钱,那时候两毛钱还是很值钱的,说“天气这么冷,你去喝一碗羊肉汤吧。”这句话,到现在我想起来还格外的温欣。李老师后来,你们猜,李老师去吃羊肉汤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后来我把这两毛钱交给了我妈妈,当时我怎样想的呢?我正是这样想,我当时很幼稚,我想当时我们家很穷,这两毛钱可以给妈妈,家里面还可以多做些其它的事情,后来有一次我妹妹很不懂事,我就对妹妹讲“妈妈多不容易呀”,那次妈妈打了她,她非常不懂事,“我们不要让妈妈生气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要让妈妈再生气了”。所以现在我成人了,长大了,我现在就想得是,怎么让自己的行为行动,不但要报答妈妈,也报答关心过我的人,后来很遗憾,这位啊姨去世了,后来又过了几年,当时是文革,因为解放前她参加了国民党,就是个普通的国民党员,结果被批斗,被活活的打死了。说到这我也以给大家多说一句话,因为你们可能还不太了解文革,文革简单的说,说是让善良的人活不下去!这段经历,当时我读的时候,我就感到特别的感动。
有的时候我们人与人之间,一句问候,一个眼神,小的时候,一个轻轻的抚摸,都能使我们感到莫大的勇气,无比的温欣。所以两兄弟他们就想要好好的活下去,要给妈妈争气啊,
还有什么问题,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感受,现在时间不多了,还有什么问题啊?我要求同学们提出问题,你们自己要要答案,有没有人找到的?你给大家提个问题,考住大家,然后你再说答案。
(学生思考)
如果你们没有什么问题,不会我就要问了啊。你们有什么问题啊?
有没有啊,能不能提出来啊?要善于发现问题。
没有人提我提了啊,李老师先提同学们先提啊?当然我这个问题我是有答案的,但是我想我提出来以后同学们会有丰富的答案。
我有一个问题不太理解,就是母子三人那几年为什么都要在同一个面馆吃面啊?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太难,为什么不换个面馆呢?
(因为到这个面馆,老板会祝福他,而不是因为他们三人只要一碗面,就对他们非常的不礼貌,不尊重他们,这对他们来说,感觉到一种平等,对他们还很感谢,他们很开心。)
他觉得在这,虽然只吃了一碗面,但他们所获得的享受,远不只是一碗面,是不是呀。后边的同学补充吗?
(我感觉,他们当时可能也感到了老板在他们的面里给他们加了份量)
他们感觉到了吗?
(学生们:没有)
可能没有感觉到,我估计啊。
(因为当时他们的条件不好,150元一碗面,在这里可能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吃一碗成会觉得比其它地方要饱一些,所以他们经常来这里。)
他的意思是说,在这吃得比较实惠,其它地方吃得比较少,在这吃得比较多一些,这可能是一个原因, 我个人认为,第一名同学说的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感到了一种温欣,那么我还要追问一句,老板娘,他客观上,由于他们的关心,这三个人可能是他们的回头客,但是,如果这三个人他们第二年就不来了,那么你们认为老板娘对其它的顾客,是不是同样的态度?
(是)
因为天性使然,也就是他们这个做法决不仅仅是为了吸引顾客,不要把爱当成手段!不要让爱粘上功利色彩!我现在对你好,是为了下次你又来照顾我,这是不对的。老板娘如果从事其它的职业,他们依然很善良的。
好了,下面我又要问了,这篇小说,他和一般的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他按照时间顺序,但感觉有点错杂)
按照时间顺序,好多小说也是这样,还说有点错杂是什么意思?
(有一部他用了插叙,已经过去的事了,又说出来了,就感到错杂)
好,好还有什么不同啊?
(我觉得这篇小说他的时间跨度比较大。)
时间跨度大,地点变没变?
(没有变)
没有变,那么大的时间跨度地点没有变,还有什么没变?
(人物没有变)
人物没有变,甚至人物的动作,行为有没有变呀?
(都没有变)
没有变,这篇小说写得很像什么呀?很像一个剧本,那么时间跨度很大,这跨度之间的空白,靠什么去填补?我们读了以后并不觉得有缺欠的地方,跨度很大,14年过去了,那么这个时间的空白由什么填补的?
(插叙)
是吧,还有什么呢?时间跨度很大,四次吃面,这中间有空白的。插叙之外还有读者的想象,由读者的想象去填补,那么由于时间的跨度很大,由于人物没变,地点没变,甚至情节也没有变,就是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特别的轻巧,你们第一次读这篇小说是不是觉得他有悬念?几次吃面?
(四次)
四次,这四次吃面,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的,我们换一种方式可以怎么说?换一种,不用这一种,我们直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把他复述下来,可以直接从哪里说?(学生议论)可以从他的父亲的去世,去节以后怎么呢?他们生活很艰苦,于是呢,他们就到面馆里来吃面,老板就照顾他们,照顾以后呢,他们觉得还不行,他们就回老家去,所以就没有来吃面了,没有来老板娘就等他们,老不来,后来他们长大了有出息了,又再来了。像我这个描述和原文相比,内容变没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李镇西《一碗清汤荞麦面》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