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说课大全《回忆我的母亲》说课教案及教后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教案及教后反思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939次  栏目:语文说课大全

标签:语文说课大全,http://www.170xue.com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教案及教后反思,http://www.170xue.com
回忆我的母亲     宽厚仁慈的态度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朱德             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对我影响之大 
教育之深 
母亲
评:上完《回忆我的母亲》后,一直在不停地反思,应该早就自评了,只是因为学校网络不畅通,迟迟没有上传。今天周末来到朋友家才看到了同仁的建议和评论。在这里很快写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把《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设计为三课时,其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文的内容,为了很好的品味课文的语言和重要段落。我是在上完两节课后和大家分享第三课时的。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能够得到一些人文方面的理解和陶冶,能够品味作者在词语和语言以及段落方面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设计的问题都是深思熟虑的。课堂气氛还是活跃的,民主的,平等的。我觉得没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是我的考虑不周。对于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深表感谢!
第一部分:《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流程及点评 
一、学生齐背《论语六则》。 
【点评:利用课前一点时间,反复背诵经典篇目,其实就是起到“贯耳音”,强制默化的作用。这种做法我认为适合我们这样的学生。】 
二、教授新内容 
(一)【教师提问】朱德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至少要用5个词语来修饰。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板书)朱德母亲是一位宽厚仁慈、勤劳俭朴、任劳任怨、教子有方的人。 
【点评:禹老师的问题设计得很好,但附加条件把很多想发言的同学吓了回去。如果附件条件设计成激励性质的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譬如:“我们比一比,看谁用的修饰语最多。”】 
(二)【教师提问】说出全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事件。 
(学生发言充分,所述自然是五花八门。有说朱德母亲生孩子前一分钟还在劳动的;有说朱德母亲晚年依然坚持劳动的;有说家庭虽然困难但“我母亲”还周济穷人的……课文记叙的主要事件学生全部都涉及到了。最后禹老师说出了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件:朱德母亲生了十三个孩子,溺死了五个。禹老师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告诉学生生孩子、养孩子对于当时朱德母亲来说是最辛劳的事情。很明显这里暗含着感恩教育。) 
【点评:禹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与教学民主。引导的整个过程禹老师激情飞扬,和蔼可亲,总是在激励与赞赏学生,在禹老师的感染下,出现了争相发言的局面。】 
(三)【教师设问】学习完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学生边发言,教师边总结板书】1、语言质朴,富有深情。2、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3、夹叙夹议。 
(发言的学生很多,但第三个特点没有总结出来。禹老师只好自己说出。) 
【点评:从学生回答来看,禹老师这个问题设计的有些模糊。任何一篇经典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要求学生学习什么问题中应明确界定。禹老师显然是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后来口头上虽然补充强调了,但因为板书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口头强调,致使学生还是出现了所问非所答的情况。】 
(四)欣赏文章结尾处的后四段。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了3个欣赏思考题。) 
【点评:我认为这个问题设计很好,欣赏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读中欣赏,这一点禹老师做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的欣赏太多,有明显用教师欣赏替代学生欣赏的痕迹。另外,很遗憾的一点是禹老师出示的3个思考题在这个环节中没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附:《回忆我的母亲》结尾处四段——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五)母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有哪些?你准备学习哪几点? 
(发言的学生很多,大部分都围绕着“勤劳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精神”三方面阐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六)划分第16自然段的层次。 
(经讨论后划分三层,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层意。) 
【点评:就目前大环节而言,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应试技巧是自己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为应试而设置的,禹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也直言不讳。】 
第二部分:综合评价 
听完禹老师的课感触很多,下面集中谈两点—— 
第一、感受最深的是禹老师讲课时的精神与气势,禹教师将自己全身心融入课堂,用自己对语文热爱与激情感染带动学生的做法让我非常羡慕。由此,我得出一个最简单的真理——教师的教学激情源自对学科的热爱,这种爱的传递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教师有了这种对学科的挚爱,什么方法、技巧、理念都显得不重要了。 
第二、禹老师课堂上始终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一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那是教育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今天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诚信难以建立,其根本原因就是“大跃进”“文革”期间的社会与教育中假话连篇造成的恶果。巴金晚年的很多次谈话中一直在强调“说真话”三个字,很是值得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深思。 
此外,还有几个小问题,愿与禹老师及诸位同仁商榷—— 
第一、禹老师这节课运用的是“问题导读法”,因而问题的设计与排列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我认为禹老师设计的比较恰当,但问题的出示顺序很值得商榷:禹老师共设计了6个问题,其原来顺序是——(一)朱德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至少要用5个词语来修饰;(二)说出全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事件;(三)学习完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四)欣赏文章结尾处的后四段;(五)母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有哪些?你准备学习哪几点?(六)划分第16自然段的层次。这个顺序调整为(一)(二)(五)(四)(三)(六)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二、如何对待学生出现“所问非所答”的情况。今天课上一个学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显然出现了“所问非所答”的现象。这个学生正在滔滔不绝地念书,禹老师对着这个学生双手一拍叫停,立即指出她这是“所问非所答”,命令她坐下。这样处理显然是不恰当地,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呢?尤其是在时间紧迫而学生又滔滔不绝离题万里的时候,我们应不应该强行叫停?如何叫停?叫停后我们使用什么言语最恰当?
禹老师的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是很成功的。首先,课堂上自始至中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三个维度彼此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比较恰当。一般而言,一堂课上三个方面间而顾之往往可能顾此失彼,通常的做法是可以有所取舍。或就知识与能力,或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抓过程与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禹老师把这三者有主有次、有重有轻的糅合在了一起,使得三维目标在一堂课中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例如,她在第二个环节中“用一句话来评价朱德的母亲”的设计,既包含了句式与说话的训练,又紧扣课文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情感的升华。再如第三、第七个环节“你来谈谈自己对朱德母亲印象最深的地方”、“请同学们说说朱德母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有哪些?你准备学哪几点。”等等,也都非常典型。其次,依照区教育厅“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方案中课堂教学“质量基本标准”的要求来看,这节课落实的比较好。禹老师胸有成竹。一节课中板书、提问流畅自如,教材烂熟于心。学生对课文内容很熟悉,参考材料准备的比较完备。正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自始至终活跃有序。课上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学生敢于、勇于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认识。整节课教师 “言而有度”,点拨多、引导多,学生“当仁不让”讨论多、交流多。从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认识的质量上看,学习目标设定的比较恰当。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比较扎实的掌握。第三,禹老师在课堂上富于激情,亲和力、感染力极强,学生的情绪、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如果说这节课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话,我觉得学生在交流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时,过多的受了学习资料的影响,有些写作特点学生能说的出但未必能领会得了,这里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略显不足。以上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禹老师及各位听课的老师批评指正。

上一页  [1] [2]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教案及教后反思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