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外小说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试析《黄英》的艺术魅力

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试析《黄英》的艺术魅力

12-20 22:53:36  浏览次数:696次  栏目:中外小说

标签:免费小说阅读,外国小说阅读,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网,http://www.170xue.com 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试析《黄英》的艺术魅力,http://www.170xue.com

 《黄英》是蒲松龄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通过塑造黄英姐弟及儒生马子才的形象,反映了蒲松龄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作为一个仕途蹭蹬的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淡薄名利,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追求高洁的人生操守。另一方面,出身于地主兼商人家庭的蒲松龄,受当时“弃儒从商”世风的影响,对商人及商业行为持认可态度。这种矛盾思想在小说中正是通过陶氏姐弟的人格和马子才思想的冲撞表现出来的。 
  黄英是菊精化身,名字便由“菊有黄花”化出。菊花由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及诗人卓而不群的人格而被赋予了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常用来比喻淡薄名利、安贫东道的高洁情操。蒲松龄笔下的黄英姐弟,精于种菊、卖菊,以此致富。他们认为“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以种菊、卖菊致富是“聊为我家彭泽解嘲。”黄氏姐弟身上既明显带有陶潜“崇尚田园、自食其力”的烙印,又具有明清之际从商的新思想,这种集古代先贤与当时“儒商”特点于一身的人格特征,我们权且称之为“新陶氏人格”。马子才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形象,他酷爱菊花而又艺菊不精,他以市井谋利为耻。他的形象体现着儒家知识分子卑视劳动、贱视商人、安于贫贱的心态。在明清时代商品交换日渐频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渐萌芽的情况下,他固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不放,这里权且称之为俗儒思想。黄英姐弟与马子才的纠葛,实质上正是新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试做剖析 :
  一、爱菊思想的本质不同 :黄氏姐弟与马生都爱菊,但爱的本质不同。黄氏姐弟本是菊的化身,他们身上有陶渊明崇尚自然、自食其力的风范。他们深谙艺菊之道,即使是残枝败叶,经他们手栽,“罔不佳妙”。从爱菊层面分析,这是因为黄英姐弟对菊的爱是与生俱来的,是他们生命本身的一种存在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爱菊正是爱自已,是自爱的物化表现形式,这种爱当然是深刻而率真的,表现在艺菊上就是所栽之菊“罔不佳妙”。马生也“好菊尤甚”,也追慕菊之遗风。但是他狭隘的将菊的精神理解为“当能安贫”。认为“以东篱为井市,有辱黄花矣”。马生这种对菊的爱实质上是爱菊之虚名,是流于表层的附庸风雅的俗爱而已。所以表现在艺菊上就是种菊乏术,即使佳种,在他手里,次年皆变为劣种矣。
  二、对酌-----俗儒对新陶氏的妥协 : 黄英嫁于马子才后,马生“耻以妻富”,“恒嘱黄英作南北籍”。“殆两第合一后,马不自安,”说什么“仆三十年清誉,为卿所累云,”“人皆祝富,我但祝贫耳”。“筑茅茨而住”,分居一段时间后,终“合居如初”,凡此种种扭捏作态的举动,我以为实质上是新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动态对抗的过程。马氏从开始扭捏作态到最后合居如初,可以解作以马生为代表的俗儒们既想固守其“安于贫贱”的精神家园,又无力对抗新陶氏们的商业活动,于是只有步步妥协,乃至认可-----与陶弟一起对酌。与陶弟对酌的情节,集中体现了俗儒思想对新陶氏人格妥协。
  三、陶弟之死-----两种思想冲撞的极致: 上述俗儒思想对新陶氏人格的妥协,只是马子才们意识层面的显露,后文马子才拔菊导致陶弟死亡的情节,则是马子才深藏于水面之下的潜意识面目的显露。马子才潜意识中依然鄙视商业,反对商人。陶弟之死于马生之手,看似属偶然失手,其实正是马子才潜意识中鄙视商人,乃至仇视商人的体现,是俗儒思想与新陶氏人格大冲撞的极致。陶弟之死于马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陶氏人格在世俗面前的无奈与无力。而最后结局中陶弟死后,“黄英终老无他异”,是不是也象征着新陶氏人格在马氏俗儒思想的压制下终于殒落呢? 
  综上所述,《黄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艺术的再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已渐萌芽,商业活动日渐频繁,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烈冲击的社会现实,生动地展示了新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矛盾,不愧为一篇上乘佳作。  

,陶氏人格与俗儒思想的大冲撞——试析《黄英》的艺术魅力

相关分类

中外小说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