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19:50:14 浏览次数:494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京城之变
理一 刘芳达
公元1463年永定门城楼建成,1958年因修路被拆,2004年重建。在永定门城楼戏剧性的命运变化中,体现着古老北京城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在封建时代,作为三朝国都的北京享有着最高规格的城市建设。它有大气张扬的红墙琉璃瓦的故宫;方正端庄的棋盘式城市布局;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先进的消防、排水、道路系统。它甚至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而今,经历了20世纪的社会变迁后,这国粹已湮灭在了历史的深处。北京,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回到从前。
然而,北京将要变化出怎样的面貌,却似乎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在官员与决策者的心中“变化”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只要“变”,就足以令人欣慰,“变”成什么样子却无关紧要。轻视过去,迷信将来,“时代精神”成为拆除古建筑最有力的说辞。
推土机开进了古老的胡同,人们用愚蠢的热情扒掉了曾安守北京的城墙,北京犹如一条奄奄一息的巨龙,任人们在它的身上肆意妄为。一座座浮夸廉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划破曾经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成为官员们热忱于“时代变化”的最好体现。一位意大利女记者甚至把北京比作了“乏味的香港”。在这种对“变化”盲目而疯狂的追求中,似乎世界上其它现代化都市里有的,北京已经一个都不缺了,但用了上千年才积累起来的那种曾经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古老庄严的底蕴也消失殆尽了。北京成为了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同样作为历史名城,伦敦和巴黎却有着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变化。在亚欧大陆遥远的另一头,古城与新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是深深扎根于其所处的民族文化中的。”“变化”,并不是要割断曾有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方式,相反,其真正的魅力所在是现代与历史的融会贯通。尊重历史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保留对过去生活的尊畏;追求变化也不是一句妄言,它要求我们有着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考。
前几日,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政府对北京建设的新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总结了以前的教训,制定了结合北京文化特点的新方案。
北京这座古城,在变化中失忆,但也会在未来新的变化中苏醒。
[评语]:
从城楼着手,悲悯交代,以小见大,颇有思想性。语言准确又不失文采。“北京成为了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割断“文化气息”等句,巧妙用修辞,为文章增色。
,《兰亭集序》学习指导
tag: 高中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教案
相关分类
高中语文教案 更新
高中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