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1:13 浏览次数:403次 栏目:高一阅读
二、课外阅读:
散文的多维欣赏空间(节选)
柯灵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散文老园丁季涤尘同志所编,在浩如烟海的新文学文库,选收现当代名家名作(含台湾、香港、海外)180余家,250余篇,撷英咀华,萃为一帙。洋洋洒洒,可以看做是“五四”至今的一次散文艺术展览。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后起的还有电影乃至电视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相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影视,却也自树一帜,另有一番清华气象。散文领域,时空无限;散文触角,巨细不涓。高楼灯火,寻常巷陌,滚滚红尘,奔来腕底;乱花迷眼,群鸥亲人,大千世界,尽在怀抱。天之涯,地之角,泰山鸿毛,灵魂深处,神经末梢,无所不在。有人说散文好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还可以借此练笔,便予将来升堂入室,不啻巨型创作的预科。有的以为自已有笔如椽,散文小道,不值一哂。也有人以为散文易写难工。“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做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朱氏谦谦君子,散文名家,夫子自道。可能有点自谦的意味,逻辑也稍欠周密,既是艺术,纯杂精粗之分,高下文野之别,昆仲间同样存在,不独散文为然。散文形似散漫,其实别具机杼,并且要求有更多的含金量。刘知几揭橥(zhu)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学如弓nu,才知箭链,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的董桥兼通中西,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1. 试用自己的话对作者说的“散文一支,似乎门相偏低”的表现加以解释。(分条回答)(不超过30个字)
答案:
2. 文中的“天之涯,地之角,泰山鸿毛,灵魂深处,神经末稍”几句话的含义是(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3. 作者认为朱自清对散文的看法“逻辑也稍欠周密”的理由是(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4. 作者说散文“要求有更多的含金量”就是说散文作者应该做到___(不超过8个字)
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文中为了说明艺术间的关系,用了“同气连枝”和“昆仲间”等词语,不但前后照应,而且比喻形象。
B. 按作者“综合诸家,神而化之”的说法,散文的“三味”当是“才、学、识”.
C. 文中列举的诸家散文观,有一共同点是都很看重“识”,且将其列为领先地位。
D. 董桥所说的“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是对散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概括。
E. 在作者看来,散文是文学艺术家庭中之一员,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不应有高下、难易之分。
三、 散文阅读:
踏青
我们踏青去,在早春二月,一群快活的人,选了个刮风的日子。
起初,风还腼腆,凉凉的,轻轻的,车前车后荡着哨音。愈向远方,风愈烈了,仿佛起了妒忌般,追赶着我们,又阻挡着我们。
哦,这可不是在城市里楼道间流窜的小风,也不是街道上车轮带过的尘风,更不是繁嚣于人际耳边的吹风,这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呢!它有鼓动力、感染力、竞争力,它让骑车上路的人精神振奋,无比快活了。
车轮疾疾,风儿萧萧。我拼命蹬着车子,体验到一种自由奔放的热情。人,一到大自然中,便纯净了,不再追求环境的安逸,不再迷恋家庭的温馨,不再计较功名利禄,不再敏感宠辱得失……人改造着自然,自然也改造人呢。
不知为什么,蓦地想起母亲。母亲曾哀叹,一辈子总忙个不停,等空闲下来,才发现腰也弯了,眼也花了,步履蹒跚了……
母亲不曾叙说她向往过什么,企盼过什么,她一辈子全为儿女操劳了。可我想母亲,她不是和我一样年轻过么?
这时,我心中腾起一种柔情,我脚下更用劲了,追赶着我的朋友们,向田野驰去。
去年春天,我因有事误了春游。那天下雨了,人们回来,都淋得湿漉漉的,很有些狼狈,我却生了羡慕,我想象看雨中登山的情景呢!迷迷蒙蒙的雨雾里,竹会更翠更洒脱,松会更青更挺拔,而山峰会更峥嵘,泉水会更清澈……
人呢?会更动情。
如今知晓了,风中踏青,更别有情趣。
头发在风中火焰般飞舞,衣襟飘逸,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潇洒气派。没有了斯文,没有了矜持,人人都显露出现代人的热情和开放。而风像跳迪斯科似的,拍打着你的心胸,让你强烈地意识到,你还年轻,你还强健,你热爱生活,你充满生命的原动力……
风,恣意地吹;人,自由地散去。有河边垂钓者,痴痴地凝视着河水,静等愿者上钩;有野味寻觅者,田里挑荠菜去了,那会赢得妻子的甜美的笑容;更有风的知音,慵慵地躺在凹地里,眯起眼睛,倾听着自然的和声;而我则随风游荡,快意里隐含了些不甘心。突然远远地瞥见几个小孩子在田野上奔跑,原以为他们在追逐打闹,细一瞧,孩子们在放风筝。抬眼望去,一只小小的风筝,正随风飘去,像只挣脱了桎梏的小精灵,向天际腾越……
我开心地笑了,十分惬意。
1.“我们踏青去”为什么“选了个刮风的日子”?(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有两段写有关“母亲”的情况,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后面写“快意里隐含了些不甘心”,为什么“我”“隐含了些不甘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下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前面用“小风”、“尘风”、“吹风”这些词语,虚实结合,暗示“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tag: 我与地坛 高一阅读,高一阅读训练,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语文 - 高一阅读
相关分类
高一阅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