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6:08 浏览次数:986次 栏目:写作辅导
学会聆听,就能畅饮美好的回忆,带走烦恼,留下快乐。童年的我,是一张纸,上面涂满了可爱而又天真的足印,回忆起童年,真实地感到了童年的可爱和天真。
那一年春天,花儿开满了大地,树叶儿刚抽出新生的嫩芽,小鸟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曲。
我和可爱的朋友——梦,来到了一个开满了千姿百态,五颜六色鲜花的草坪上,我们尽情地嬉戏,唱着自己创作的歌,跑着,跳着,在稍微偏斜的草坪上打滚儿,搔痒痒,我趴在地上,聆听自然大地的声音,“哈哈哈”“哈哈哈”的一片笑声在我们耳边回荡。我们摘着不知名的野花插在头上,说我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仙子”。这时,天空中飞来了一只老鹰,盘旋在半空中,我们定定的望着,“它是老鹰”我说道,我们十分兴奋地迎上去:“老鹰,老鹰!”,属于我们的老鹰。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鸟,我们喜不自胜,老鹰被我们的突如其来吓了一跳,大叫一声飞去了。我们跟着它跑,还跳着,好像能碰着它一样兴奋……
一次,我们一群孩子失望地聚在一起,又讨不到钱买吃的了,我倒轻松,叫其他孩子取纸和笔来,我在大地上歪歪扭扭的写着刚学会的字:5角、1元,甚至还有100元,一张张的钱就到我们手中了。我又趴在地上,聆听自然地声音……
晚上,月醉了,山醉了,水醉了,人也醉了。我望着清澈的流水心头被一种玄妙的情感占领。一切繁杂与倦意不知能否在这一刻随着溪流远去,去聆听和回应彼岸的天籁之音。
聆听自然,感悟大地美景。
[名师点评]
小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中的两件趣事,写得生机勃勃,惹人喜爱,充满了童年的特有的天真快乐的色彩,而这一切都是在大地上寻得的,在大地聆听中得到的。整篇文章语言显得清新活泼,充满了天真与淳朴,让人仿佛也置身于大自然中和作者一起去聆听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感悟大彻美景。这篇文章着重在表现聆听自然,但课文的一开始的确也是在扣题,但仿佛有无病呻吟之嫌疑,应当要与下文的文字安排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更好。
今年的苏州市中考作文题以“材料+题目+要求”的形式命题,题目如下: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有的是欢快的,有的是凝重的;有的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有的是心灵世界的肺腑之音;有的声音飘动着明亮的希望,有的声音荡漾着温暖的柔情……凝神聆听,你会突然间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和谐的音符。
请你以“聆听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评说】
2008年苏州市中考作文以半命题形式出题,这也许反映了中考作文命题的一种趋势。半命题作文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指向更明确〓更具体,也更容易发挥出学生的实力。
这是一道富有诗意的题目。虽然角度很开放,但不等同于什么都能写。导语中的“美妙”与“和谐”两个词语是文章构思立意的题眼所在,也是文章的诗意所在。“聆听”的对象应是具有人文意义的,而不是平庸低俗的。聆听的结果也应是蕴藉深刻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的。体会到这一点,考生才能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诗意境界。
这是一道启发思考的题目。这篇半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具备观察生活的慧眼、聆听生活的慧耳和思悟生活的慧心。所谓“你有心,则万物皆有情”,考生在构思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对自然万物以及自己的生活过往进行回忆与思考,进而产生种种思考。此时“聆听”自然会升华为“感悟”。考生的聆听过程也自然地转化为思考过程。
【点拨】
面对半命题形式的作文,在理解原题材料的基础上,补充题目是关键。补充的词语很重要,一般而言,补充之后的题目很抢眼,文章就快成功了一半。因为聆听对象的确立,有时很能反映考生写作立意的高低。
考生可以从实入手,采取“有声策略”。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大自然的龙吟凤哕、虎啸猿啼、马嘶狮吼、莺啼雀啭,乃至于飒飒风声、轰轰雷声、绵绵雨声、潺潺水声、阵阵松涛声等,都可以写进文章,借此传达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如“聆听阶前雨声”,可以从中提升出一种生活的认识,生活的态度和观点。如通过听雨的不同时间和场景以及不同的心情等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则文章立意也会胜人一筹。考生还可以细心聆听生活中的声音:教师的教诲,同学的聊天、讨论、争辩,家庭成员的对话,父母长辈的唠叨等。通过这些声音的呈现,可以表现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真切的生命体验,也可以感悟人间的友情、师生情、亲情等真情。如“聆听语文”“聆听辩论会”“聆听友谊的脉搏”等。此外,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社会交往和认知,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声音按照自己的思考组织起来,可以将视角集中在社会中的温情一面,或者是凝重一面。如展现社会美德,或者是表现农民工生活都可以,从中提升出一个关注社会生活的主题来,如“聆听他们(民工)”“聆听公交车的声音”等。考生还可以从家国民生的角度去聆听“家事,国事,天下事”,通过小中见大的手法来传达对历史发展的思考、国家进步的评论以及百姓生活的关注等,这样文章的立意层次更高,如“聆听时代的笛音”等。
考生还可以从虚入手,采取“无声策略”。古人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大自然同样是好素材。考生可以去感受自然山水、日月星辰、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等发出的各种“声音”,借此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和丰富的人文情怀。考生还可以充分调动阅读积累,在书中寻找聆听的对象。可以聆听一个历史故事,在历史人物的豪言壮语中品评风流人物;可以选择各类人文艺术,于琴棋书画中聆听古典文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志趣;可以精心撷取一些美词雅言,在品读体悟中与圣贤智哲们对话。如考生可以写“聆听汉唐强音”“聆听峨眉山月”“聆听羌笛杨柳春风”“聆听雨夜的肖邦”等。同样,考生也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沉默”的画面,通过人物的各种描写,来表现“大音希声,大爱无言”那种平实而真切的情感。如“聆听爱的手语”考生就可以独辟蹊径,从无声的角度,表现生活中的真情,这样的构思能脱俗于“有声”的写作思路,巧妙地表达主题。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观察社会进步的现象,去感悟时代的变化,去表现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国家和谐的主题,如“聆听多彩的称呼”“聆听地震中的心跳”等。
无论是从实还是从虚入手,考生都需要把握住自己的写作方向是否紧密结合导语的要求,更需要在写作中仔细地、完整地表现“聆听”的过程。同时还应注意,任何考场作文都应该真实地表现作者的思考和感悟,都提倡考生在文章中表现自己的人生境界。
相关分类
写作辅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