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愚公移山》教案2

《愚公移山》教案2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199次  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

标签:综合性学习资料大全,http://www.170xue.com 《愚公移山》教案2,http://www.170xue.com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上一页  [1] [2] 

,《愚公移山》教案2

相关分类

语文综合性学习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