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4:21 浏览次数:416次 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
雪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二)能力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索表达的独立张扬的个性,体会作品中闪现的理想光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通过文中的两幅图景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2、文章开头为什么写雨。
教学方法
朗读品析、讨论、启发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同学们,台下有那么多的老师和领导来听咱们的课,大家高兴吗?(高兴)紧张吗?有一点是吧,下面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先进行一个猜谜活动,好吗?刚刚过去的2008年的冬天,尽管时常阳光灿烂,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遗憾,因为这个冬天缺少装点他的天使---雪(学生齐答)。你想过一把雪瘾吗?下面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古诗中的雪: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毛泽东《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呀,雪是冬天的永不凋落的花,飘飘洒洒,装点出一个美丽浪漫的童话,引人遐想,惹人情思。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对雪情有独钟,不知惯于以文字作匕首的鲁迅笔下会有怎样的雪?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鲁迅。
二、初读课文 感知一篇
1、自由出声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
请大家拿出笔来,一边自由出声地读课文,一边进行圈点勾划。你需要勾划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你不理解的词语,二是写作时间,三是本文的结构过渡句及中心句。开始—
2、质疑字词,互启共解
3、指名生答本文的写作时间,师穿插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1)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
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2)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3)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往往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象征、比喻是其经常运用的手法。
4、本文的结构过渡句及中心句
(1)指生回答本文的结构过渡句:但是朔方的雪,决不粘连。
点此下载: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语文综合性学习
相关分类
语文综合性学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