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教学参考陶渊明诗中“飞鸟”形象浅探

陶渊明诗中“飞鸟”形象浅探

12-20 22:56:08  浏览次数:675次  栏目:教学参考

标签:语文学习大全,http://www.170xue.com 陶渊明诗中“飞鸟”形象浅探,http://www.170xue.com

“鸟”是中国历代古典诗歌意象群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个,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渐完善丰满起来的。陶渊明笔下的“飞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是其道德情操、人格精神的突出体现,他用这种意象表现人生,书写生活,折射出诗人一生追寻与求索的心路历程。

陶渊明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思想性的诗人,也是内心最为平静的一个诗人。可是他不是单纯的平静,他是经过许多心灵的矛盾冲突之后才平静下来的。“飞鸟”以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象征跳跃在陶诗之中,是其苦苦抉择一生而又追求一生的写照。陶渊明的诗中处处有鸟,时时有鸟,鸟与诗人物我相融,仿佛一只飞来飞去的精灵贯穿了诗人一生的道路和心路历程,是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从而更有力地凸现了诗人不朽的人格。下面就结合陶渊明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其诗中的“飞鸟”形象试做分析。

一、飞鸟――早期功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六朝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世族与门第,陶渊明生活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门第观念影响。他出身于东晋的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功勋仅亚于王导,史家把陶侃与王导相提并论,比做周朝夹辅王室的周公和召公。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他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门第观念也与用世之心紧密相连。陶渊明整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同时结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影响。早期的陶渊明就带着对功业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步入社会,希望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研读陶诗,会发现陶渊明早期作品中,多处流露出儒家的功业思想及用世之志。《时运》诗化用儒家所乐道的“曾点气象”,表达了他早年对儒家精神境界的钦羡之意。《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第四章写道:“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从以上诗句可以见出,他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画出了陶渊明的另一面孔,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差实在太远。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诗人丰富人格之一角。而且,陶渊明前期功业之心间或是用“飞鸟”意象来传达的。鸟的高飞远举象征诗人的功业追求,更象征他一生尤其是后来摆脱名利和生死拘束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自由。鲲鹏展翅九万里,境界何其高远!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追求。《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看作是此期内心世界的写照。《停云》诗中“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未必没有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陶渊明怀着眷眷用世之志走入社会,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急切的脚步,感受到了他躁动的心跳。

二、羁鸟和倦鸟――心怀两端徘徊时期

此时的东晋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兴冲冲步入仕途的陶渊明不免碰壁,产生了矛盾与麻烦。他一生中几度仕隐,在反反复复出仕为官的十三年中,始终为仕与隐的问题所困扰。在矛盾无法协调时,经过焦灼的挣扎与抉择,他产生了摆脱现有生存方式寻找新生活的想法,开始了痛苦的转换――辞官归田。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其诗歌中留有鲜明的印迹,他以“飞鸟”意象形象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此期诗中之鸟,意义发生了转换,即开始追求退守的自由――与主流社会疏离后的个体自由。这种抉择与取舍对诗人是极为痛苦和艰难的。这期间他以深厚的人格素养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人生问题的思索与求证。黑暗与苦难磨炼了陶渊明,也成就了陶渊明,他终因对人生问题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开辟了中国古代文人新的生活理想与人生模式。

他形容此时的仕宦经历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将官场生涯比作牢笼,将他对个体自由的渴望比作恋旧林。陶渊明居官本是为实现政治上的抱负,获得人生价值实现后的更大自由,而实际上他非但没拥有这种自由,反而失去了更本原、更珍贵的自由。此时的诗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认识到居官并不能实现期待的“自由”。他以鸟自喻,鸟儿应当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林间,飞翔于高空,那么自己也应当返璞归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过“息交以绝游”的生活,在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归去来兮辞》中的“飞鸟”是“鸟倦飞而知还”的“倦鸟”,它是被情思化、人格化了的意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他以鸟代人,以鸟之迟出早归喻自己刚刚出仕又旋即归隐,表达出立志归隐,不管环境怎样恶劣都要“守旧辙”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伴随着归隐之际的孤寂与苦闷、探求与无奈。

这样,想“大济于苍生”而又不愿与浊世苟合,想清高自守又难舍济世情怀的诗人,不断在矛盾、痛苦的漩涡中辗转,在仕与隐、丑恶现实与美好田园生活中对比徘徊,陷入了一心处两端的徘徊境地。在“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中,他便以找不到合适居住处而悲愁的“边雁”自况,形象地抒发了自己一心处两端而“两端”皆不是的两难处境。这正是他思想上的矛盾,既对现实不满,又无力变革,并且看不出变革的希望,遂采取了“独善其身”的逃避办法,由此必然获得自甘寂寞、洁身自好以至于退隐归田的结果。

三、归林欢鸟――田园生活追求时期

陶渊明在长期仕与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后,最终坚决地选择了辞官归隐的道路,从此再也没有出仕。辞官的原因,后人以为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实际上深层原因是其质性与官场不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感到了政治的不可为,更感到了他的“质性自然”与社会的无法调和。陶渊明的一生是为实现“大济苍生”的志愿而奋斗的一生,诗人从出仕到归田,只是改变了实现志愿的途径,而没有改变志愿本身,他是以另一种方式,即赋著诗文表达他的理想与追求。所以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而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归隐之初,田园之乐满足了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与志趣,《归去来兮辞》无异于他终生归隐不仕的宣言。诗中写归隐后他过着“或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的清淡生活,并以此为乐,以此为本。于是笔下的“飞鸟”也成了“欢鸟”,这时他以欢鸟的形象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在诗人笔下,鸟即是我,鸟欢即是我欢,我物相融,全然忘我,乃至无我。作者以不加雕饰的言词,冲淡洒脱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悠远宁谧、一派天籁的境界。借欢鸟的意象抒发出自己作为倦鸟归林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写《归园田居》时诗人隐居的决心已定,新的生活安顿下来,他对比往事,越发珍惜眼前的一切。诗的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向来苦于仕宦,而现在自己这只久困于“樊笼”的“羁鸟”终于得归“旧林”,这自然把他与田园生活、农村景物相依相融的怡然自乐之情,借“飞鸟”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喜悦之情不言自见。诗人又在“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句中,以悠然自得的情怀表达了人各有志,而自己独乐于流览群书的淳朴的田园生活观。

能够全面展示陶渊明这一时期悠然心境的诗是《归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顽,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ai无遗。

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缴奚施?已卷安劳!

陶渊明终于归田了,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本真诗意生存后的诗人,其笔下的归鸟一举一动无不与诗人自己的遭遇相一致:归鸟也曾振翅而飞,而且能够“远之八表,近憩云岑”,但随着环境向不利于它生存的方向转化,归鸟只能“翻翮求心”,“岂思天路,欣反旧栖”。去林而返的归鸟正是诗人自我的化身。“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与“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所表达的对人生之路的思考是一致的,即他在内心深处反抗尘俗却并不逃避人生,奉守着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而不粗鄙玩世的人生哲学。诗中之鸟,生机盎然、跃动、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会在日暮时漂泊无依。它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这是它生命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翼翼归鸟”其实就是陶渊明思想成熟的写照,他终于找到了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田园。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他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

所以,陶渊明之回归并非是草率、赌气、任性式的选择,而是经过理性的抉择与判断。从中可见其人格涵养的力量。叶嘉莹对陶渊明这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以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归鸟形象成为诗人超越人生、追求自我价值和人格理想的象征,饱含着诗人的全部情感。归鸟的生命形式,实际上正是他对自我生命形式的思考,肯定“归鸟”也就是肯定自我的选择。

[1] [2]  下一页

,陶渊明诗中“飞鸟”形象浅探

相关分类

教学参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