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文本研究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

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

03-03 17:57:02  浏览次数:826次  栏目:文本研究

标签: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170xue.com 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http://www.170xue.com
    结论:表面看来,似乎有些重复,不像与第一部分的关系那样各有侧重。但是,第三部分是针对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对于文化传统态度方面的错误进行批判。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是在分析“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自身规律性的东西。第三部分则开始运用上述观点来厘清、解决人们认识上和行为上的错误。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两者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目的意义不同。如此,应该说不是重复。
    六、联系课文内容和观点,对下列这段话发表自己的观点
    具有独特风格的史家唐德刚在谈到民国初年出现的“民国为何不如大清”的社会思潮时说:
    我们中国,不论怎样,总是个有着数千年传统的文明大国,更是东方文明的主流,纵是一贯被现代革命党人所诅咒为文化糟粕的所谓封建帝制,也未必完全是垃圾。一个曾经数千年不断改革修正的政治社会体制,不可能一无是处,在抵挡不了西方文明的挑战而逐渐崩溃之时,断壁残垣之下往往也有些珠宝黄金和名人字画,不可玉石俱焚。不幸的是,我们老一代的探索者多是一次革命论者,一旦把这些断壁残垣摧毁之后,都信心十足,甚至骄横万状,以为一座合乎他们理想的西式摩天大楼立刻就可耸入云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新居未建,而故居已拆,群众露宿街头,饿殍载道,疠疫横行,如此则受害群众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国不如大清了。
    观点示例:
    1.“民国不如大清”,作为当时民国初年出现的一股社会思潮,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当时的封建遗老遗少以及受封建思想、礼教影响和中毒甚深的愚昧百姓的观点,其中有些是既得利益受到侵损,有些是脑筋一时转不过来。实际上,按照本文的观点,谁要想挡住传统前进的步伐,都将是螳臂当车。就是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后代总是甚于老年,民国总是对专制政权的一种反叛。从这一意义上讲,唐德刚为这一观点辩护,实际立论就是站不住脚的。
    2.唐德刚表面看是为“民国不如大清”这一思潮在辩护,但实际看来,又不完全如此,他实际是借这一话题,引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一态度说白了,就是对古代文化采取一棍子打死的革命方式,是不可取的,而且弄得不好,危害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一种制度性的东西,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对在上者,重要的是对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产生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他的意思,很明确,希望平和折中地对待传统,尤其是对制度层面的变革宜于改良,而不主张推翻重建。这一观点从我国现在的经济改革乃至政治改革来看,都是很好的借鉴,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3.我觉得唐德刚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说白了,就是对待古代文化遗产或者说是传统文化,应当采取鲁迅先生所谓“拿来主义”的办法,也就是本文作者的观点,继承其财富的一面,舍弃其包袱或者说是糟粕的一面。
    4.本段话的观点实际很符合“民本”和“民生”的观点。政治的进步,文化发展的好坏,主要是看符合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有没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对待任何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必须坚持这一标准。
    七、布置作业
    从文后第四题所列的三组图片中选择一组写一篇短论。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难度不是很大,作者选择比较简明的结构阐述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中心,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些粗粗一读都是能把握一个八九不离十的。那这篇文章究竟要引领学生研读深究一些什么呢?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某些面面俱到结果难以俱到的现象,本课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确立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文本为轴心,重点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教学策略。从实施的情况看,是比较好地体现了备课时的理想的。
    本课中学生自己真正在学习,或者是自学,或者是小组研讨,或者是大组交流,不仅自学的时间有充分的保障,而且其他形式的交流研讨也都不是浮光掠影,仅走过场而已。特别是在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几乎完全是处于“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的位置上,没有越位的状态出现。
    那么学生自己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主要围绕什么展开呢?一是学习的心得体会,自己的理解、见解和思考;一是自己的问题,期望得到同学、老师指导和帮助得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本课确定问题重点,应该说实现得比较圆满。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占据了课堂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老师引领预设的问题提升了课堂研讨的高度,将纯粹的理解性的研讨上升到消化吸收甚至是运用的层次。这个问题虽然是老师的问题,但因为正中“生”怀,且卓有成效,可见这就是适合学生的问题。
    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围绕学生问题展开的活动,也还有老师设定的指向课外的拓展,课堂是不是就会远离中心、偏离方向呢?从实际的讨论过程和结果看,根本没有。原因就在于,选材于课外,但解决问题的理据在文中,老师引领下学生思维的落脚点在文章的观点和思想。这就确保了教学如风筝上天,师生均有一线在手。
    当然本课教学还是有一些缺陷:因为追赶进度,力争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似乎没有多少作为,显得老师的地位和作用有些缺位和失落。课堂中的异彩纷呈往往是在老师的精心点拨下学生思维火花的精彩碰撞。之所以缺了这一块,一是老师自身机智的问题,一是时间过于仓促的问题。

 

上一页  [1] [2] 

,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