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文本研究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

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

03-03 17:57:02  浏览次数:826次  栏目:文本研究

标签: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170xue.com 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http://www.170xue.com

学习目标
    1.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内涵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2.能运用本文所学关于“文化”的知识和分析事理的方法,解释、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学习
    从课题的概念说起,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之后,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作本文?是为了澄清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混乱,纠正这类常识性的错误,还是另有所图?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三、自读要求
    1.疏通全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思考如下问题,力求整理出简要的答案:
    (1)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文化传统?它有哪些特点?
    (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文后“问题探讨”1~3题。
    3.推敲理解文中的疑难句。
    4.解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四、研讨问题
    1.作者信息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先由学生交流自己课外搜集和在阅读文本时获取的信息,并稍作研讨,特别要弄清本文的写作意图;接着幻灯出示经整理后的资料。
    (1)作者信息:(略)
    (2)文本背景信息: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认真细致地讨论、澄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线索。
    文章第3段:
    我们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文章第18、19段: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结论:20世纪末,我国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度的反思。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十分活跃。有人提出了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拥抱海洋文化的口号;也有人提出要“回归传统”,以为儒家文化不仅可以救中国而且可以救世界,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正是有感于此种认识或者行为方面的乱象,作者写作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化本身的解析,达到矫偏救失的目的。
    2.用简要的语言最好是文中的语句概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说说两者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特别思考:“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吗?“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吗?
    结论:在一定的范畴里讲,两者是一回事,大家将两个概念混淆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作者用了“蜜蜂”“蜂蜜”的比方,但实际还是一回事。因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就是“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首先是“传统文化”。两者有范畴大小的差异,也有一定的质的分别。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要辨析区别的是“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的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那就是“文化传统”。
    3.作者在第一、第二部分分别厘清了关于文化的两个概念后,用第三部分进一步阐明了“传统”的两重性。你认为这里专论的“传统”是指的“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作者认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什么?
    学生反复阅读本部分文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研讨,最后达成共识:
    (1)这里的“传统”既是指“文化传统”,也是指“传统文化”。因为不论是“文化传统”,还是“传统文化”,它的作用都有正负两极,这一点在第二部分里已经论述得相当充分。容易产生的误解是,“文化传统”的“传统”似乎正向的东西多一些,但是只要是“传统”就是历史的,历史的东西,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必然有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这个方面当然就会是“包袱”。
    (2)一方面,与“传统”彻底决裂,完全抛弃“传统”是根本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回到古代,活在“传统”里,既没有必要,也是徒劳的。
    4.讨论文后第三题:试概括文章第11段、12段、13段的内容,说说这三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学生自主归纳,然后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第11段:文化传统具有惰性,一方面对一个民族和它的人民是一种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因为其稳定性又是民族得以存续的基因。
    第12段:文化传统也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民族某些内部因素的积淀而渐进的。
    第13段:文化传统还会随着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
    总之,三段文字辨析清楚了文化传统的两重性:稳中有变,变而有因,这个“因”又是内外兼而有之,说得科学,说得明白。
    5.难句理解和讨论。
    (1)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解析:“糟糕的角落”是指传统文化中的过时的、已遭淘汰的某些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实和未来的建设总是要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
    (2)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解析:蜂蜜是蜜蜂的蜜,但蜂蜜不是蜜蜂,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个从属关系。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很多属于文化传统,这似乎可说是一种互为从属的关系。这句话主要是形象地强调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别,以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
    (3)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解析:举例说明各种传统文化类型的部分略去。这句话是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新陈代谢,不断变化发展。
    (4)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解析:这段话是批评一部分食古不化、袭故蹈常的恋旧主义者。“文物”的比方十分形象和生动,“不幸”一词的讽刺,“财富”的反语意义,给这句话带来神韵。
    (5)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解析:这句话是对在文化传统问题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人们的严肃批判,也是相当严厉的警告。在指明守旧不变的危害的基础上,还补上“有史可稽”一句,以史实理据,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本文的结语,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写作的背景和针对性。
    五、辨析、拓展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讨交流:
    1.紧承上列第4题,从段落之间的关系看,第14段开头的轻转连词“当然”用得似乎莫名其妙,因为这段的内容与上段之间不存在这样的转折关系。这是不是作者的错误?
    结论:不是作者的错误。这是针对第11段的内容而言的,这一段的“当然”与第12段的“当然”是并列而论,共同与第11段构成转折关系。
    2.文章第二部分在阐述“文化传统”的有关内容时,已经对“文化传统”作了辩证分析,指明其既有“惰性”“稳定”的一面,又有逐渐“演变”的一面。而接着的第三部分也是对“传统”作一种辩证分析,指明其既有“财富”的一面,又有“包袱”的一面。我觉得这是一种重复。

[1] [2]  下一页

,学生主体,问题重点,文本轴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简案及反思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