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170xue.com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复习卡,http://www.170xue.com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复习卡
文学常识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3、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
4、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5、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读准字音
忿思难(nàn)
不处也(chǔ)
恻隐(cèyǐn)
人皆有之(jiē)
羞恶(è)
恭敬(gōng)
弘毅(hóngyì)
划分段落
概括段意
一则:如何提高道德修养
二三两则: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四则:仁、义、礼、智的内涵
五六两则:诚信
七则:“士”必须心胸宽广、意志坚强
八则:老子关于“柔弱”的辩证分析
古文基础知识积累
多音字
难
处
恶
重
辨析字形声
测(cè)厕(cè)
侧(cè)恻(cè)
理解实词
忿思难:患难和后果。
不处也:享有。
恻隐之心:同情。
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
以其无以易之:代替。
死而后已:停止。
言不信者行不果:成果。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占有。
不以其道得之:凭借,依靠。
不去也:摆脱。
贫与贱:地位低下,卑贱。
志不强者智不达:通达。
理解虚词
以其无以易之:因为;来
士不可以不弘毅:不译
不以其道得之:凭借,依靠。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
通假字
无
古今异义
无
一词多义
任重而道远:路程
是非之心:判断动词
不以其道得之:途径、方法。是人之所欲也:这
二者不可得兼:能,能够
貌思恭;恭敬,有礼。
不以其道得之:得到。
恭敬之心:谦逊。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宾语前置:唯仁之为守
唯义之为行
人物形象
无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复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