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03-04 19:35:33  浏览次数:505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http://www.170xue.com
  第三步: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句。
  明确:“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这一基本观点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正面阐述( 反面、侧面阐述略), 如:“ 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出乎意料地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艺术效果。”“ 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第四步:先请同学们解释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然后教师在解释的同时, 总结出这些句子中包含的一组组在现实生活中对立的概念, 如特殊与普遍; 部分与完整; 一个与无数;具体与抽象。这些对立的概念在人们审美想像的世界里就能统一起来。于是推出这节课的教学中心:理解“ 虚实相生” 法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步:介绍“ 虚实相生”的含义,补充古代画论中的有关论述,如《画鉴析览》:“ 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 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黄宾虹画语录》:“ 画,不但要看实处,而且要看画之空白处。”接着就大幅度地顺势向外拓宽,欣赏罗丹的雕塑、齐白石的画,欣赏篆刻、书法作品,欣赏摄影作品,欣赏诗歌《沙扬那拉》,欣赏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等等。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举出例子加以分析。这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举绘画、雕塑和文学作品的较多。下面略举三位同学的即兴发言:
  胡任飞:“ 许多篆刻者在成章后,会用刀将四周石边敲去一些,盖出的印就不再是规则的几何体,而
变得残缺不全。这也是追求美的一种方式。太整齐完好便显得呆板,残缺的会使人觉得自然、生动,给这传统古朴之物增添了生机。有别于维纳斯的是:一个残缺是无意而为的,一个是有意而为的, 但同样有神奇的艺术效果。”
  海琪:“ 我曾从收音机里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摄影爱好者为参加某次摄影比赛而外出找素材。他们走着走着就分开了。其中一个来到了池塘边, 看到两朵盛开的荷花相依相偎,便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他怕这一素材被另一位摄影爱好者发现, 就顺手将其中的一朵荷花摘掉了。第二位摄影爱好者来到荷塘边看到这一景色也按下了快门。结果第二位拍下的作品获得一等奖。这故事给人许多思索,但人们对第二幅作品看好不正体现了残缺的魅力吗? ”
  沉迪:书法中有一种处理长捺或长撇的方法叫“ 断笔”,就是一捺或一撇在快收尾时,立即提笔,不把笔画写完。这样,这个笔画就好像断了一截,但别有一种残缺的美感,为书法爱好者所喜欢。”
  第六步:布置研究性课题“ 虚实相生”创造出的艺术神韵探寻。
  推荐书目:朱光潜《谈美书简》(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必读书),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又给学生提
供了一些典型的图文例子材料。
  这是一堂市级观摩课,学生和听课教师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课后一位资深老教师对我说:“ 令人耳目一新哪!新教材真的新上了。”也有教师对我这样的教法不理解:“ 为什么不把课后思考题的答案明确下来,考试考到怎么办? ”“ 文章第三部分没有涉及, 这样分析是否破坏了全文结构的完整性?”我想这两个问题足以反映“ 以考试为中心”和“ 以教材为中心” 两种旧的教学观念对人的影响至深。课后市教研员安排我给与会教师谈谈体会, 在会上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 以人为本,做教材的主人。”(作者地址:浙江德清高级中学313200)

   课例三
  探究性阅读
  任玲
  学习目标:
  一、探究性阅读: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探究领会)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评价)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资料:
  1,罗浮宫的世界“ 三宝”:爱神“ 维纳斯”雕像、“ 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2, 维纳斯及维纳斯雕像( 参看课本图片)。
  教学设计:
  一、你对“ 维纳斯”的了解有多少?你个人认为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 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可让学生自由讨论, 或者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论争)
  二、通读全文,看看作者在文章里对维纳斯雕像发表了一些什么意见? 划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论断。
  三、在初读领会的基础之上,带着以下问题再读文章, 并把可以作为问题答案的语句划下来。读后分组展开讨论, 对可以作为答案的语句进行分析。( 自由讨论, 教师指导)
  1,作者是否赞同为维纳斯修复双臂? 文中有这样的话:“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 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 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 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 重点语句体会如下)
  (1) 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 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创、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 这一系列可以说成是“ 作品命运”的东西,使作品本身充满魅力,而这与原创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 遭遇”和“ 过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满魅力。
  (2)维纳斯的美在于它“ 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雕像—— 许许多多人们所想像的饱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维纳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 部分”( 手臂)残缺,换来的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 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缺损—— 获得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诱发人们的想像,激起人们的兴趣,演化成一种追求,而“ 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 具体、实在、凝固,没有想像的余地。
  (4)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 无”, 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有”。
  有—— 双臂不缺损: 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像的雕像。
  无—— 失去双臂: 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像的雕像。
  2,作者为什么说:“ 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 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 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四、再读全文,注意清理作者的行文思路,融会贯通,理解文意。
  从正面论述: 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从反面论述: 任何一种复原方案,都不能产生超越“ 丧失”的美感。
  从侧面论述: 除了两条胳臂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五、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 对于作者的说法, 你还有什么见解发表?( 让学生在充分领会文意的前提下,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评价)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一中655000)

  美是难的
  史绍典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美是难的”。我们今天来谈论米洛斯的维纳斯,同样遇到这一命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三个课例,也一样地绕不开这个命题。
  应该承认,三位老师在追求课程新理念上,都做了很积极的探索。一种以人为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正在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我尤其欣赏范锦荣老师确定“教学设计”的过程:她是在“试探着问了”“又问”了学生以后,才定下来教学方案。曹根荣老师的“确定了与教材编写意图有一定距离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编者仅把“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和疑难句子”作为教学重点所提出的批评,很有见地。而任玲老师的“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学习目标的确定,更体现了一种探究学习的理念,更具有创新的价值。三个课例所反映的课堂,推想一定是生动活泼、紧张热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问题在于,我们的老师都试图建立起一种对断臂维纳斯美的程式的定义或概念。殊不知,“美是自然界的伟大奥秘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作用,可是要提供一个关于美的本质的清楚明白的一般概念,这却是一个尚未被发现的真理”。(德国·温克尔曼)
  读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否就是要“让学生们自己来证明清冈卓行的观点”?它又是否就是如中国画法的“虚实相生”技巧那样,从而形成的一种“残缺美”“空白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