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03-04 19:35:33  浏览次数:505次  栏目:高中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语文教案,http://www.170xue.com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http://www.170xue.com


高语二四16.范锦荣,曹根荣,任玲,史绍典.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中学语文教学,2003(1)
  课例一
  师生合作,自主求知
  范锦荣
  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是一尊将古典理想美和崇高精神美完美结合的惊世之作, 人们在由衷赞叹的同时, 也会为她没有双臂形成的不完整而感慨万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应该是赞叹和遗憾的千万欣赏者之一,可是他为什么偏偏又说“ 她必须失去双臂”,如果有真正的原形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否定掉吗?什么是美,什么是清冈卓行眼中的美, 清冈卓行的美学观能被众人认同吗? 我们能找到他的观点的论据吗? 在区教研活动中, 有的教师认为清冈卓行的观点是在探讨虚空美,空白美,我觉得都没有概括准确, 维纳斯的断臂是由意外而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缺憾, 尽管后来在旧档案中发现了原型姿势的解说, 但人们认为就让她这样更能增添对她形象的想像。有人说这是一种残缺美,欠缺美,但我觉得这些词汇很不雅, 何不叫它缺憾美呢?这也正是清冈卓行的观点。我试探着问了一下学生, 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事件吗? 他们立刻说“《红楼梦》即是”。我又问“ 音乐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中立刻有人说“ 舒伯特的作品中有。”“ 雕塑呢,有吗? ”“ 罗丹断手。”说实在的, 学生举的后两个例子我并不知道,但就在这一刻,我的教学设计已经确定下来了, 就让学生们自己来证明清冈卓行的观点。分小组,分专项任务,先去找资料,写成文章两周以后汇报!
  在学生准备的两周之中我的教学设计逐渐清晰,逐渐完善。既然是第一次接触美学方面的文章, 就该让他们对美学有一个整体印象。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明确:(1) 什么是美,美学上都有哪些观点,具体表现是什么。(2)清冈卓行的观点是怎样陈述的。(3)生活中有哪些实例可以证明清冈卓行的观点。
  我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 先向小组长明确本组任务, 再让他把具体任务分给每个人。下面仅介绍三
个小组自主学习的情况。
  谈什么是美的第一组, 我先为他们找来美学书《论美和美感》( 本书介绍美学研究的发展史和美学观点), 请组长和本组学生商定讲什么。他们确定探讨“ 完整美”“ 和谐美”“ 相对美”和“ 自然美”然后去查询资料。他们从法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见解谈起, 列举自己熟知的实例,比如在谈整体美时举了《大卫》雕像来论证德国古典哲学家谢德林“ 真正的艺术作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 惟有整体才是美。”在谈“ 和谐美”“ 自然美”“ 相对美” 时学生举出自己在初中美术书中欣赏过的名画《圣母子》;完美的卢沟桥;西藏的自然风光;北海、前海和后海组成的三海;以及刚刚上映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魏敏芝等生活实例。我又为他补充了反例, 国外选美大赛模特做了十几次手术的报道。然后一一写成文章。
  介绍清冈卓行和他的作品及观点的是第二组, 他们在网络上很容易地就查询到了维纳斯雕像发现和雕刻的历史资料。清冈卓行的资料几乎没有, 我借给他们有关日本文学史的书籍。为了讲清作者的观点,他们经过讨论认为把握《米洛斯的维纳斯》全文关键的语句是第一段中“ 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之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 某些东西”是什么?就是下文所陈述的内容。其实可以总结为三个意思: 第一(1-3段)“ 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正是丢失了双臂而使雕像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第二( 4-5段) 介绍种种复原方案和否定它们的坚决态度。第三(6-7段)强调失去的部分只能是双臂而不能是其他部位。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这双手臂, 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为了将每个意思说清楚,他们又对每句话的意思、每段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概括,力求准确理解文意。
  在找雕塑作品的事例中, 我将《西洋雕塑百图》一书拿来,让学生选择哪些作品适合论证“ 缺憾美”,第三组学生选择了罗丹的《沉思》。他们认为: 这尊雕塑充分表现了一个思考者的深沉睿智, 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罗丹很吝啬地只将头部刻画出来, 相对于完整的人体,无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 沉思”的核心和艺术主体的灵魂, 也正体现了清冈卓行所说的“ 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艺术之美”。有学生认为布鲁尔的《绝望者的手》更能体现清冈卓行的关于“ 缺憾”能够使观览者产生无限遐想的观点。他说: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感情, 通常是借助于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整个身姿动态的, 而这部作品仅通过一只手使人感到此人正在你面前痛苦挣扎,而你却无法对他进行帮助。这尊雕塑中“ 存在着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它是什么呢? 它就是你的想像。学生将这些雕塑作品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让全体同学加入他们的想像,描述每个人对作品的感受,正达到了清冈卓行所说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走向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在分析罗丹断手例子时,我将罗丹的传记找来, 为学生补充了他在雕塑时遇到的问题。他当时已为巴尔扎克塑了十七尊雕像,但都不理想, 以前在雕雨果像时有人劝他“ 为雨果穿上衣服”,他是坚决反对的。而这一次倒是报上的一则巴尔扎克清晨逃避债主的消息触发了他的灵感, 他将雕像塑成身披睡袍的姿态,只露出昂扬向前、傲视一切的脸部。一只手在腰下部拽住衣襟, 而当朋友观看这尊雕像称赞手的精美时,他毅然将手砍掉。当时评论界都认为穿着睡袍的雕像是罗丹的败笔, 可正是这尊只露出脸部的雕像才将巴尔扎克作为大文豪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缺憾造成的一种美。( 从另一方面又表现了罗丹的创新)
  学生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认识力是具备的, 他们有了这些感性认识,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够将一尊雕塑的深层意义和课本的观点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在看到学生潜质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调理思路,使之形成完整的思想, 再给他们以释放的机会。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周之后,我们上了交流研讨课。整个教学过程由课代表和班长主持。他们按审美标准、清冈卓行介绍、文章内容分析、课文引申、结束语五个部分,将所有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两个人浑厚高亢的朗诵, 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的伴奏下,将所有在座者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一个半小时中,随着发言学生的上场,多媒体画面展现出不同的内容:圣母子像、大卫像、巴尔扎克雕像、维纳斯雕像、古代建筑、残荷等等,可以说,声音、画面、讲解完美地结合,真是一节美的享受、美的再认识、美的熏陶洗礼课。
  课后学生自己也总结说, 上网查询资料,花费了许多精力,但也真正懂得了怎样利用这些资料; 以前习惯了听老师讲课, 现在我们自己上课,解决这样深奥的理论问题,方式很新颖,也培养、锻炼了能力。

  课例二
  以人为本来施教
  曹根荣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以人为本”,即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来设立教学目标、安排内容。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 如果只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把“ 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和疑难句子”作为教学重点,未免可惜,那将是对教材资源的浪费。
        那么,学生的需求有哪些呢? 我发现两点: 一、新教材发下的第一天, 有许多同学看到插页上的维纳斯雕塑照片就“ 哇”地叫出声来。他们是在赞叹美吗?我于是问大家“ 你认为维纳斯美吗?”没想到许多同学都涨红了脸而窃窃地笑着不出声。有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说:“ 如果街上有这样一位半身裸体的女的在走着,难道我们能说她美吗? ”虽然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 但对美的认识还是存在着误区,需要指导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二、有同学公开提出疑问:有手臂还不如没手臂好吗? 这说明有些学生对维纳斯的断臂之美不理解,还不懂得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
  针对第一点需求, 我决定在起始课上先给学生开讲座: 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讲到艺术欣赏的原则;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讲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指导学生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去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绘画和雕塑。这节课几乎是一讲到底“ 满堂灌”,但课后学生却告诉我希望能多上几节这样的课。
  有了这节课的铺垫,解决第二点需求就有了基础。在正式学课文时,我又确定了与教材编写意图有一定距离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领悟一种很重要的审美理念—— —“ 虚实相生”能创造出美的神韵,从而运用它去欣赏残缺美和空白美。为此,引入了许多课外资料。下面是教学过程简录:( 运用多媒体)
  第一步:介绍维纳斯神话传说和艺术价值。( 展示有关图片,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油画“ 维纳斯的诞生”,法国卢浮宫“ 三宝”。)
  第二步:欣赏维纳斯的美。
  提问:维纳斯究竟美在哪里?
  学生讨论明确: 美在形体的匀称,内在的气质,等等。

[1] [2] [3]  下一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例研讨 四人教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