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备课参考《侍坐》教学参考

《侍坐》教学参考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847次  栏目:语文备课参考

标签:备课参考大全,http://www.170xue.com 《侍坐》教学参考,http://www.170xue.com

前517年,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他就去了齐国,做了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齐景公曾经向孔子咨询过治国的道理。后来,齐国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他于是

离开齐国,回到鲁国。当时的鲁国,贵族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政治混乱,孔子不

愿担任官职,便居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

籍,同时开坛设教,广收弟子,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51岁时,鲁定公任命他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西)宰,颇有政绩,但后来鲁

国国君沉湎于享乐之中,不问朝政,使孔子非常失望,于是在公元前497年离开鲁

国,开始“周游列国”,历时14年而终不见用,于公元前484年68岁时返回鲁国。

回乡后,孔子一方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编修鲁国史书《春秋》,一面继续兴办

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精通六义的著名弟子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统帅着忠、恕、孝、悌、

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

着极为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

智慧,一种从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2.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

训练2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什么内容?

点拨2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则何以哉”)写孔子启发侍坐学生言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而对曰”至“吾与点也”)记四人述志及孔子的态度。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至篇末)写孔子对三人志趣的评价。

3.理解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四人的志向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训练3 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怎样陈述自己的志向?从中可以看出各人的性

格有什么特点?

点拨3 四人中子路抢先发言,他说:一个被夹在大国之间的中等诸侯国,它受到

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他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

,而且知道遵守礼义。这多少有点吹牛或者浮夸的嫌疑。子路言志的内容和口气

都表现出了一种好高骛远,而这又来自他性格当中的“好勇”而冒进。

第二个述志的是冉有,他只说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后面的话比前面的意思都倒退了一步,或对前面的话起一种抑制作用。“方六七

十,或五六十”:所言面积越来越小;“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

君子”:认为目标越高越不可攀。可见他性格中有退让的一面。

接下来言志的是公西华,他不说能够做什么,只说愿意学习做什么。如不说能为

大相,只说“愿为小相”,话是略略打些折扣的,表现了谦虚谨慎的态度,也表

现出性格上的拘谨和谦逊。

最后写曾皙在孔子启发下言志。先写他正在鼓瑟,听到老师提问,他便“舍瑟而

作”,很有礼貌。因为他的志趣不同于前面三个人,所以颇为迟疑。经孔子一再

温语鼓励,他才从容不迫地述说了自己的志趣和理想:不是要为政求仕,而是要

当老师,对学生进行礼乐教育。在暮春之时,与一群青少年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

里,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风,于归途中唱唱歌。这样,既陶冶了

师生的优美性情,又培养了自己的高洁志趣,由此道而进,同样可以臻于儒家所

企求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不求为政,只在育人,这是他“异于三子之撰”的

地方,也表现了他自甘淡泊的性格。

4.理解孔子对四位弟子所言之志的态度。

训练4 孔子怎样看待和评价四位弟子的“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此时的生活态

度是怎样的?

点拨4 对子路的发言,孔子听了以后报以一“哂”,微微一笑而已。孔子曾经充

分肯定过子路的政治才能,但认为他充其量只能担任一个中等诸侯国的兵役军政

长官:“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公冶长》)并不像子路自吹自

擂的那样。“哂”只是笑他“言其不让”,还是肯定了他有志而壮,并非全盘否

定,可见孔子的态度是很有节制的。

对冉有的志向,孔子未作表态,说明他认为冉有所述符合实际情况。孔子曾经对

冉有的才智做过实际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做县宰或大夫的家宰的材料:“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公冶长》)

对公西华的志向,孔子也认为说得比较实在,因而也没有插话。孔子曾经也评价

过公西华:“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侍坐》教学参考

相关分类

语文备课参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