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诗词歌赋诗中存理,理中存诗

诗中存理,理中存诗

03-03 16:12:57  浏览次数:141次  栏目:诗词歌赋

标签:古诗词鉴赏,经典诗词,诗词大全,经典诗词名句,http://www.170xue.com 诗中存理,理中存诗,http://www.170xue.com

  自古以来,诗人就用思想家、哲学家的头脑,以其独到的观察和表现生活的方式进行创作,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使诗篇闪烁着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的光辉。它们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现笔者随意采撷几首,希望大家从诗性中探寻出哲理,从哲理中感悟诗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是一首登高远眺之作。诗人通过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描绘,阐明了“望得远,就必须站得高”的深刻哲理。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白居易的《放言》的第三首,是讲辨识人才的真伪的。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前提是识别人才,这是一门大学问。诗的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全诗向我们阐释了“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人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的哲理。此外在另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饱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诗人抓住古原草的特性,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后四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此外在《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有两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原诗是一首七律。这两句是针对白居易因痛逝故人情绪感伤而写的,寓意深刻,表示了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生生死死亦是寻常事,用不着为此感伤——春天的树木新叶催换旧叶,奔流的河水,前面的波浪让后面的波浪前行。诗人摆脱了一般悼亡诗的感伤情绪,借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与死的看法,认为生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抒发了积极向上、奋发不已的精神。在生动形象的比喻中,有着警策深刻的哲理,现在常用“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旧事物都必将让位给新事物;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这种朴素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的辩证观点、超出了单纯的哀伤之情,既给人以安慰又具有积极的意义。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这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本诗发挥了说理浅显亲切的长处,诗人借助方塘,形像地抒写自己钻研书卷的体会。半亩方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这首诗讲的是学习要注意方法,防止思想僵化,只有不断地汲取营养,获取新的知识,就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才能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宋人苏轼的《琴诗》。诗人通过弹琴这一平常事物说明片面性认识的错误,只有既看到“琴”——物的因素,又要看到“指” ——人的因素,才是获得琴声来源的正确答案。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石壁》。开头两句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这首古诗短小精悍却意境深远。诗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着力描绘了夏初小池的美丽可爱。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荷塘初夏的优美图画:泉水悄无声响的细细穿流,倒影在水里的树荫一片晴柔;小荷刚刚露出尖尖细角,一只敏锐的蜻蜓就发现了,早早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很有情趣,卓立小荷上的眼光敏锐的蜻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为全诗点上了眼睛。小诗富含哲理,启发人们应该敏锐地发现新生事物。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是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在任何一种事业的追求中,也总是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此外《过沙头》也极具哲理:“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体察细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饶有诗意。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这两句说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诗中存理,理中存诗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