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精美散文《秋声赋》的情趣和理趣

《秋声赋》的情趣和理趣

03-03 17:17:30  浏览次数:331次  栏目:精美散文

标签:精美散文网,精美散文欣赏,精美散文诗,http://www.170xue.com 《秋声赋》的情趣和理趣,http://www.170xue.com

  《秋声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也是“文赋”的经典,现选入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文以气为主”教学版块。这里的“气”是指文章的气质和品格,也是作者的气质和品格。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广阔而深厚;泉,清丽而隽永;澜,起伏而多致;潮,汹涌而澎湃。这是对这几位作家作品风格整体评价。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议论抒情,都显得摇曳多姿,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除了立足于传统文言文的“字词句”落实之外,还着重在“情趣”和“理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首先说说《秋声赋》的“情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人事沧桑,蓄积于心,触景而发,辅以文采,是为情趣。古人写文章没有太多的功利性,往往是“情动则辞发”,下笔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此乃真情之流露。所谓“情动”,即作者倾注于文章中的“情”是切切地感动着动自己,“叹息肠内热”,同时这“情”还要合乎“理”,否则便为矫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欧阳修也不例外。全文紧扣一个“悲”字,作者采用“前呼后拥”笔法:起笔“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听声求气,这声音破空而来,势如破竹,一扫秋夜之寂静,波澜乍起,可谓先声夺人。让读者陡起悬念,同时也为下文张本。待童子回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我们不能不发出疑问:这声音从何而来?待细细品味完全文,我们方知这是作者的心声,情动于衷。                                                                                               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知人论世: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 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  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悲秋的思想。但文中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自己的身世,而是试着从自然之理——“秋状”“秋色”“秋气”“秋意”四个方面来作出解答。“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飞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写悲秋之情,也许此文就不能称为文赋之典范了。宋代的文学,无论是诗还是文,都侧重于理。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我以为,此文最大的特色之处就在于蕴涵其中的理趣:物理、事理、人理。
  物理即自然之理。作者通过草木逢秋而“色变”“叶脱”,来说明秋心本为“肃杀”。“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理如此,非人力所能违,那么人只能顺其自然。接着作者用“刑官”“兵象”“商声”来说明事理要合乎自然之理。“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1] [2]  下一页

,《秋声赋》的情趣和理趣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