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38:58 浏览次数:318次 栏目:工作计划
一、石化工业现状
石化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是浙江重要的支柱工业。浙江石化工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精、专、特、新的特色优势。
2000年底,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称"规模以上企业")中石化企业973家;工业增加值143.9亿元,销售收入678.9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9.2%和10.9%;利税总额65.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1.3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0%和8.9%。主要产品产量:合成氨89万吨,氮肥51.2万吨,磷肥13.3万吨,硫酸40.6万吨,烧碱41.2万吨,纯碱8.4万吨,电石11.3万吨,塑料12.2万吨,农药6.5万吨,涂料6.3万吨,染料18.1万吨,各类助剂16.2 万吨,原油加工量1050.4万吨,轮胎670万条(其中子午线轮胎347万条)。
"九五"时期,石化工业作为省政府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发展很快。工业生产、技术进步、行业结构、产品开发、产业组织、区域布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作为培育主导产业重要抓手的"三个一百"工程(组建100家企业集团,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5家;培育100个化工拳头产品;实施100项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据石化系统统计,"九五"年均增长16.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7%,实现利税年均增长13.7%,其中实现利润年均增长7.1%。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第2位,其余均居第3位。2000年,化工万元产值能耗1.09吨标准煤,比95年降低0.95吨标准煤;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6万元/人,其中化工为5.38万元/人。石油加工业是"九五"时期全省主要工业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二)产业组织和行业结构渐趋合理,特色优势逐步形成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目标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组、联合不断推进,大公司、大集团不断成长。企业集团发展到26家,比1995年增加5家。镇炼化、巨化等2家为国家特大型企业;中策橡胶、新安化工、 杭州电化等24家为大型企业。行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化肥产值在化工系统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21%下降到10.5%;精细化工产值率由1995年的45%提高到56.9%,比全国平均值约高出15个百分点。拳头产品进一步发展,分散染料、燃料油品、草甘膦、井岗霉素、阿维菌素、VE主环、异植物醇、氟基础原料、氟致冷剂、含氟无机盐及试剂、氟材料、涂料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领先地位。
(三)石化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产力布局趋于改善
镇炼化和巨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镇炼化形成了1600万吨炼油能力和1200万吨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巨化集团形成了从氟基础原料、氟致冷剂到氟合成材料的全国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基地;湖州、台州两个国家级精细化工基地加快建设。结合城市化进程,建设重点化工园区,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和集中治理污染。湖州钟管的生物化工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科技化工园区、上虞港的精细化工园区等建设较为突出,化工布局分散的局面逐步改善。
(四)企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规模明显扩大
"九五"期间石化系统列入国家"双加"工程的有19 项,列入"国家三个专项工程"的有12项,列入省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计76项,累计完成投资额104.66亿元。"九五"重大工程大多建成或正在建设。镇炼化1200万吨炼油装置改造,巨化 3000 吨PTFE,新安化工1 万吨草甘膦,嘉兴韩泰180万套子午线轮胎,龙盛、闰土等万吨级分散染料生产线改造,杭州炼油厂2万吨白油等项目建成投产,使我省在相关领域的生产能力处于全国先列。
石化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行业结构不够合理。煤化工比重较大,石油化工尚未形成现代化工的主导地位;精细化工的传统领域比重偏大,新领域发展不足;农用化工的小化肥、小农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精细化工产品相当部分仿制国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三是企业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中小型为主的企业组织结构、较为单一的产品结构、相对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面临着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四是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二、"十五"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发展背景
进入"十五",石化工业发展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向完善,石化工业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为显著,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加快推进,石化工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石化工业将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以我国加入WTO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融合。石化工业可以在产品出口、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跨国经营等方面,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又给石化工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迫切需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
3.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石化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石化企业面临着不断追求技术优势、竞争优势的强大压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研究开发成本明显提高,投资风险明显加大。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石化工业,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4.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石化工业发展受到较大的环境制约。环太湖、钱塘江、运河水系的重点治理,对石化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石化工业在生产建设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从产业选择、区域布局、技术方案确定等各方面和设计、制造、营销全过程全面采取"三废"控制及治理措施,决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战略任务
1."十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加快发展氟化工,积极发展石油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进一步形成"专、精、特、新"的发展特色,把石化工业建成产业带动力大、集约化程度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2."十五"发展的预期目标
--"十五"时期石化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20**年达到1196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0**年达到 242亿元。
--"十五"时期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1%,到20**年实现利税11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年均增长9%,到20**年实现利润48亿元。
--"十五"时期石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超过300亿元, 其中镇炼化100亿元,三资企业及其它100亿元以上。
3."十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投资、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上新台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发展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产品为主的拳头产品100个;下决心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推进企业"三改一加强"。在深化企业改革中,进一步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优势;推进企业改组,"十五"期间形成20家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集生产贸易科研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显著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企业科学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在更高层次上培育"五个一批"企业。按照大公司大集团、小型巨人、名牌产品、创汇大户、高新技术企业等五类标准,进一步采取培育措施,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争取到"十五"期末,"五个一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占到石化系统的70%和80%以上。
--积极有效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所有企业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推行清洁生产,从区域布局、产业选择、项目建设、工艺技术、"三废"处理手段等方面全面实施环境友好工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
,石油化学工作计划相关分类
工作计划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