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备课参考《鱼我所欲也》备课参考资料

《鱼我所欲也》备课参考资料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975次  栏目:语文备课参考

标签:备课参考大全,http://www.170xue.com 《鱼我所欲也》备课参考资料,http://www.170xue.com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答: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答:文中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孟子学说中是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答: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答: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4、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答: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15、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6、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即死”的“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答:“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但与义相比都是次要的,而“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这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对于把义看作一切的人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此,非礼不受也,宁死不屈。

 17、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作者却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答: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但“义”是人至高无上的价值体现。当它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生取义”但他受到威胁的时候,应当不避免。

18、“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20、“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答: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21、本文第二段给了你什么启示?答:绝不能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丧失人格,丧失尊严,绝不可食“嗟来之食”。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我们决不可以放弃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而求取暂时生存安逸的生活。

22、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做才能算有人格?答:突出强调“自我”及“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等观点,可赞颂为人格,国格辩论抗争的做法。

23、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答: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我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要舍生取义,绝不可见利忘义,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当学会放弃。

24、读了本文后,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答:在重大的选择面前,我们绝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私利,要更多地考虑别人的利益。或:做任何事情都应有选择,要学会衡量轻重利弊,然后作出选择,但无论如何绝不可以 “见利忘义”。
   十四、课外拓展延伸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答: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答: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答: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答: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答: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古人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孟子却主张有的时候要舍弃生命,这是什么道理?答:孟子主张舍弃生命是有条件的,是在“所欲有甚生者”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和古人的观点不矛盾。人的生命固然是宝贵的,但为了坚持正义,为了坚持真理,人有时也需要主动放弃生命/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鱼我所欲也》备课参考资料

相关分类

语文备课参考 推荐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