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导学案《放鹤亭记》导学案

《放鹤亭记》导学案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847次  栏目:语文导学案

标签:导学案大全,http://www.170xue.com 《放鹤亭记》导学案,http://www.170xue.com
     本文流露出苏轼在官场不得意时的感慨,但是它更是苏轼出世“情结”的一次浅浅的流露。当更大的打击降临时,苏轼将向“道”寻求更多的庇佑,以求心灵的解脱。

 

 

11《放鹤亭记》导学案答案

【自学导航】(参考答案)

(一)   实词

1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   2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
3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4……,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5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
6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 7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
8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  9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

10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代词,这种情况)11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

12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

(二)虚词    于  迁于故居之东   (介词,到)
               作亭于其上    (介词,在)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介词,在)
    以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介词,把,后边省略“之”)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动词,“以为”连用,认为)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介词,凭借)
       其余以饱汝         (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
二、1、  首段叙写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第二段写隐居之乐;第三段写《放鹤》《招鹤》二歌。2,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高翔而下览”“翻然敛翼”“矫然而复击”。两只鹤放浪山野,纵其所如;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我的思考】(参考答案)

① 在感性认识上:两只鹤是无拘无束,任意翱翔;张山人是逍遥自在,悠然闲适。
② 在理论依据上:文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比贤             人君子、隐德之士”,作者从两部经书上找到了理论依据。
    小结:文章通过形似和神似两个层面,把鹤和隐者巧妙地链接在了一起。

【课后检测】(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2、答案:A
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也表现归隐居之乐。

上一页  [1] [2] 

,《放鹤亭记》导学案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