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导学案《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199次  栏目:语文导学案

标签:导学案大全,http://www.170xue.com 《风筝》导学案,http://www.170xue.com
www.170xue.com

《风筝》导学案
[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掷(    )    堕(    )    伶仃(        )    憔悴(        )    点缀(    )  

可鄙(    )    惊惶(    )    瑟(    )缩    惩罚(       )    虐杀(    )    宽恕(    )

恍(    )然大悟    苦心孤诣(    )

2.解释下列词语

肃杀:

嫌恶:

伶仃: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瑟缩: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   )           缀(   )            诀(   )            倘(   )      

  赚(   )           辍(   )            决(   )            徜(   )      

  歉(   )           掇(   )            抉(   )            淌(   )      

  谦(   )           啜(   )            袂(   )            趟(   )      

4.填空

《风筝》选自         ,作者          ,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和        家。

[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能够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他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后陆续发表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解读文本]

1.整体感知

[思想内容]

文章说的是“我”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时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品这篇文章,作者的立意远不止这些。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

[结构层次]

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以风筝为线索,运用倒叙的写法,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段):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兄弟的风筝的故事。

第三部分(5—11段):到中年想风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段):看北京的风筝,心情十分沉重悲哀。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主题?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从手足之情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到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此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主题)

(2)“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何以见得小兄弟很喜欢风筝?

因为“我”自己不爱放风筝,又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所以便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小兄弟时常看别人放风筝看得出神,能看上小半日,为空中的风筝落下来而惊呼,为两个风筝的缠绕解开而跳跃,可见他的确很喜欢风筝。

(3)小兄弟的秘密被哥哥发现后,他为什么惊惶失色?眼见自己造的风筝被哥哥毁坏,他有什么反应?

因为小兄弟害怕哥哥会折毁他造的风筝和惩罚他,所以吓得惊惶失色。

眼见自己造的风筝被哥哥折毁,小兄弟只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不敢反抗,因为论长幼、论气力,他都敌不过哥哥。而且他认为自己这种实际上正当的游戏是不正当的,是该受到惩罚的。

(4)“我”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发觉自己禁止小兄弟放风筝是错误的?

事发二十来年后,当时“我”已是中年了,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讨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时“我”才知道自己禁止小兄弟放风筝是做错了。

(5)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玩具起了什么作用?“我”禁止小兄弟放风筝,犯了什么错误?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朋友,有助儿童的体能及智能发展,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很重要。

“我”禁止小兄弟放风筝,扼杀了小兄弟游戏的本能,使小兄弟在精神上受到伤害。

(6)“我”曾想过用什么方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他最后选择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我”想到的补过的方法是送风筝给弟弟,赞成他放,劝他放,自己和他一同放,一同享受放风筝的乐趣;或是向弟弟提起旧事,望他宽恕。

他最后向弟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糊涂,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可是弟弟已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无从宽恕他,所以他的心情仍然沉重。

(7)“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 “我”想逃避什么?“我”逃得掉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 [2]  下一页

,《风筝》导学案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