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起来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人教版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叶绍翁 《夜书所见》精彩课堂实录片段欣赏

叶绍翁 《夜书所见》精彩课堂实录片段欣赏

12-20 22:54:21  浏览次数:869次  栏目: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标签: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170xue.com 叶绍翁 《夜书所见》精彩课堂实录片段欣赏,http://www.170xue.com

我说刚刚我们一直读到“叶绍翁”这个名字,可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们面面相觑。叶绍翁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了点,可我一说叶绍翁的另外一首名诗《游园不值》,他们就一副了然的样子了。因为我们班有个孩子叫“尤缘”,和诗题前两个字同音,因此他们对这首诗也格外印象深呢。简单介绍了一下诗人,我便切入到诗句的感悟上。对古诗的教学我一向不采用逐词逐句理 解,这次亦然。我问了如下几个问题:
1、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 么时候的情景?你是从诗句的哪一些地方知道的?
学生1:它是在写晚上。我从“夜深”一词读出来的。
老师:是的,从“夜深”我们可以知道是在描写夜晚的情景,还可以从哪一些地方也能读出是在晚上?
学生2:我从“夜灯明”也读出了是在晚上。
学生3:还有课题中有个“夜书”,说 明是晚上写的。
老师:我们除了能读出是在描写夜晚的情景,你还能读出是在写哪一个季节吗?
学生1:应该是在写秋天,因为有个“秋风”。
学生2:我还能从“挑促织”知道是在写秋天,因为促织就是蟋蟀,蟋蟀到了秋天长得最壮,叫起来很响,人们可以去捉了。
学生3:我从“萧萧梧叶送寒声”知道是在写秋天。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诗人所描绘的是秋天夜晚的情景,课题说“夜书所见”,其实他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看到的,还有听到的。请你找一找,想一想,哪句诗是在写听到的?哪句是在写看到的?
学生1:“萧萧梧叶送寒声”是诗人听到的。
老师:那么,在那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什 么呢?
学生:风吹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了沙沙的声音。
老师:诗句中哪一个词是写声音的?
学生:萧萧。
老师:你刚才说风吹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了“沙沙”的响声,那么我可不可以改成“沙沙梧叶送寒声”?
孩子们笑,纷纷摇头,说不可以。
老师:为什 么不可以?
短暂的沉默。
我故意刺激:“这可是高难度的问题哦!是让初中生回答的,看我们班有没有人能答出来哦!”终于——
学生1:因为我觉得用“萧萧”比用“沙沙”要好听。
老师:有点道理,你是从诗歌的韵律美上考虑的。你们能不能联系季节考虑看看?
学生2:因为这是秋天,用“萧萧”让人觉得有点冷。
(我狂喜,这就是语感,现在这个“萧萧”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词,它被孩子们赋予了温度和情感。)
老师:你们看,我们班聪明孩子就是太多了,害我老要提些高难度的问题。一个“萧萧”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寒意,而用“沙沙”能感受到吗?
孩子们摇头。
老师:这就是古诗用词的精妙之处啊!一阵一阵的秋风吹着窗外的梧桐树,已经枯黄的梧桐叶哗啦啦作响,也许地上已是一地的枯叶,一股秋天的萧瑟之气扑面而来,所以诗人要说“萧萧梧叶送寒声”。
孩子们练读此句。
老师:这是诗人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耳朵听到的,那么他看到了什 么呢?
学生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老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诗人看到了什 么?
学生2:他看到有几个儿童在捉蟋蟀,篱笆旁有一盏灯亮着,。
老师:你们觉得这句话怎么样表达更合适些?诗人是先看到篱笆旁的灯火,还是先看到儿童捉蟋蟀?
学生3:先看到篱笆旁的灯火,因为当时天已经很黑了,他看儿童看不清楚的。
老师:是的,黑乎乎的晚上,篱笆旁的灯火就显得特别醒目,诗人一眼就会瞧见。而小孩子捉蟋蟀有可能是他真的看到了,也有可能是他根据这盏灯火做出的猜测。那这句话我们连起来该怎么样说?
学生4:黑漆漆的夜里,远处篱笆旁有一盏灯亮着,那是儿童在捉蟋蟀。
老师:很好,现在画面感越来越强了。还有没有他看到的?
学生:他还看到了“江上秋风动客情”。
老师:这句是在写诗人看到的么?
(孩子们马上说是写听到的,我说不非常正确,他们又说看到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老师:你们现在像在猜谜语,但答 案不是a,也不是b,而是c。那么c是什 么呢?
生又面面相觑。
老师:江上秋风诗人能不能看到?
学生:不能。
老师:是的,他看不到,但是可以——
学生:感受到。
老师:从江面上吹来的风吹到你身上你会觉得——
学生:特别凉(冷)。
老师:况且这是秋天的晚上,一股一股的冷风从江面上吹来,吹在诗人的身上,让他也忍不住感到丝丝寒意。“江上秋风动客情”,古诗中的“客”往往是指远离家乡的游子,那么现在这里的这个游子是谁呢?
学生:就是诗人他自己。
3、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寒意的秋天的晚上,“江上秋风动客情”,远离家乡的诗人他动了什 么情呢?
学生1:他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学生2:他在想自己家里的亲人。
学生3:他想快点回到自己的家乡。
老师:是的,在这样一个清冷的秋夜,诗人独自出门在外,听着窗外的萧萧风声,他不免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此时此刻,他心情如何?
学生1:他一定很寂寞。
学生2:他很不开心。
学生3:他很孤单。
学生4:他很郁闷。
……
老师:那么你们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自己试着读读一、二两句诗看。
孩子们练读后,叫了几个孩子读,均能把握好诗人的情绪,我很满意。
老师:是不是诗人的心情一直这么郁闷,你读读后面的两句诗看,看他后来心情有没有好点?
学生1:后来,诗人心情应该变好点了。
老师:为什 么?
学生1:因为他看到远处有小孩子在捉蟋蟀,他觉得很有趣。
学生2:远处篱笆旁的灯火会让他觉得温暖一点。
学生3:他觉得不是一个人了,还有捉蟋蟀的儿童在陪他。
老师:虽然,那些捉蟋蟀的儿童离他很远,甚至看也看不清楚,那盏篱笆旁的灯火也不怎么明亮,可是在这个寂寞的秋夜里却也能够让诗人感到不再孤单。看着这些捉蟋蟀的孩子,他会想些什 么呢?
学生1:这些孩子肯定很可爱。
学生2: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捉蟋蟀的。
老师:是的,他也许想到了遥远的家乡,自己童年时,也曾这样在秋天的晚上,点着灯和小伙伴们捉蟋蟀玩。想到这样的情景,此时,也许,诗人的脸上也许会浮现出——
学生:笑容。
老师:所以现在他的心情也不那么糟糕了。现在你能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读出来么?
学生练读交流。
……
这堂课我在教学形式上是比较单调的,我没采取任何教学辅助手段。但孩子们的表 现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对整首诗的理 解基本都是依靠字词感悟,适当的采取联想,以读促知。因为这首诗画面感很强,是属于比较好说的一种诗,所以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他们对诗的感悟也是比较到位的。最后我还让有兴趣的孩子可以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尤其是“儿童挑促织”这个环节,不知有没有孩子会写?

,叶绍翁 《夜书所见》精彩课堂实录片段欣赏
Copyright © 一起来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育教学计划_语文知识_小学数学教案设计_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a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