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22:54:21 浏览次数:719次 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
我还想谈一点,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把举例让给学生,老师在这种场合是不适合举例的,老师一举例就定格了譬如老师举孔乙己和范进的例子在这篇课文中,用孔乙己、范进的例子是否妥帖?如果这是学生举的例子就无伤大雅,因为那是他们的理
听完这节课后,我想到了两个作业第一,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首诗在这个学期里,同学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包括现代诗歌我相信同学们会凝练这篇散文里一些非常好的例句,写成十六行诗最近高考满分的作文出现了诗歌,这篇散文也可以让学生放开手去写,他们会很高兴这样做的第二,明天是元旦,让同学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通过手机互相发短信,内容体现攀登者在新的一年里新的追求,元旦后在课堂上汇报,同学们互相点评,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这有什么好处?它能使学生在句式上得到训练这篇散文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句式上,现在高中生的句式训练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过去的语文教学,字与词的训练是有的,篇与章也受到重视,中间的句子句群句式的教学则是最淡薄的但人的思维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因此要引导高中生写好句子,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把句子凝练起来臧克家当年考的是山东省青岛国立大学的文学院,由于他作文里的一个佳句被当时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发现闻一多破格录取了他闻一多说:“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子,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他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臧克家在作文中写道:“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幻光,但如果他一旦把幻光当作幻光,他便跌入痛苦的无限深渊”不知道我们面对这样的攀登者是不是应了臧克家当年的这句话
应该是大家讲的,这次都让我一个人讲了,非常抱歉!我就用广东人常用的一句话来结束吧:“多谢!”
郭铭辉:首先我想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攀登者》正如阅读提示中说的那样,的确是一篇象征意味很浓的好文章好在哪里呢?好在它突破了传统的英雄模式――原先的英雄都是这样的:有崇高的奋斗目标,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舍生忘死,结局都是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而课文却从人性化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英雄们实实在在的内心世界它会使人们想到孔子的“生无所息”,想到宗教的“生存就是苦难”,想到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想到秦始皇、司马迁,想到毛泽东、张国涛、扬乐、张广厚、海子,想到范进、孔乙己、葛朗台,甚至想到我们自己,想到现在正在日夜奋斗着的初三、高三的学生最近《南方日报》连载了《人到中年》,里面活生生的几十个知识分子等各色人物,可以说无一不是“这样的攀登者”:“他攀登的,是一座只容人上不容人下的峭壁;他开辟的,是一条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的道路”因此,他欲罢不能、欲进艰辛,因此他们后悔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即使登上山顶却发现:“山顶似乎并无清新的空气,并无秀丽的风景,并无鸟语和花香;然而,山顶似乎也有尘埃,也有泥淖,也有垃圾”这些描述和解读,的确令人眼前一亮十分生动而实在遗憾的是在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并没有理解作者的用意,反而用传统的英雄观去理解的多,难免很多观点不能自圆其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高大全”的英雄观念,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尚喜平:我的观点是:老师问题的设计关乎到课堂的质量,
因此不能指望经历一节就能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或结论如果要求学生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完整地表达出来,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学生能领悟到、体会到,能部分地运用就很好了这节课,正好达到了这样的层面,如果要引导学生说出必不可少的结论,这就是更高的要求了
我认为,老师能上好两种课就可以了一种是读懂就是解决基础问题,大多数课都属于这类课另一种是综合反应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去运用,解决问题
唐立:我很认真地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有两个字很重要:“这样”这文章的核心骨在这里首先第一要义领悟到的就是这两个字正如
教学反思(陈丽)
《这样的攀登者》一课上下来,我惊诧于学生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可以这样说,这节课因有他们而精彩
以前,老师习惯于单向传授知识,学生也安于被灌输如果有一天老师被告知:你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肯定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现在我告诉你:如果这样做了,你将收获无法想象的喜悦!
课堂上,学生敢说直言,把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外化为或激越或深刻或幽默的表述有时各抒己见,有时针锋相对,有时擂台式的刀枪剑影,凡此种种,无不透着智慧和个性的光芒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气氛轻松活泼,笑声朗朗,高潮迭起作为老师的我,几乎无插话的机会,也没插话的必要了
看着学生们的出彩表现,我知道,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形式在阅读中,他们有自己的领悟,在课堂上,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接受别人的成见,他们要张扬自己的个性,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哪怕会被批驳得体无完肤,他们都觉得是愉悦的他们对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时,他们是多么的自豪,仿佛是战场上凯旋而归的将军!
相关分类
语文综合性学习 推荐